資產配置的再平衡要怎麼進行?
2013/4/23
字級設定:

資產配置完成之後,一開始投資組合的各個成份都會根據投資人所設定的比例,但是隨著時間的拉長,有的資產開始上漲,有的資產開始下跌,勢必會偏離原來的比例,如果沒有明顯偏離,那麼其實更是代表著投資人所持有的資產相關性很高,一起漲、一起跌,所以很難偏離原來的比例,這反而更需要調整投資組合。

那麼偏離之後,投資人應該怎麼做呢?資產配置被稱為是「免費的午餐」,意思是投資人不需要作其他的動作,就會有報酬,而以資產配置的策略來投資,報酬來自於兩個部份,一個是所持有資產長期以來所能提供的報酬,例如股票可能會提供平均6%的年化報酬,而債券則可能提供平均3%的年化報酬,這就是一種報酬的來源,雖然兩者的相關性是負的,但是只會抵銷短期的波動程度,而不會影響長期的報酬。

而另一個報酬來源就是來自於再平衡了。假設原本股債比為50%:50%,經過一段時間之後,股票漲了、債券跌了,變成了60%:40%,這時候就應該要再平衡,賣掉股票、買進債券,調整比例回到原來的50%:50%,而這個機制會讓投資人自動在高點賣出昂貴資產,低點買進便宜的資產,低買、高賣,自然就有報酬了。

只是什麼時候該進行再平衡呢?有兩種作法,一種是定期進行,可能是每季調整一次或是每年調整一次。另一種作法則是只要資產比例偏離一定的範圍,就進行再平衡,例如5%或10%。這兩種哪一種比較好呢?對於定期有薪資金投入的投資人來說,可以趁著定期投入資金的時候進行再平衡,反正交易成本一定要支出。但是如果不是這種情況,則應該採用偏離一定比例就進行再平衡,這樣可以獲得更明顯的「低買高賣」的效果,報酬也比較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