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萍
信託這項工具,能事先規劃家中事業的傳承(攝影.駱裕隆)
做信託,該先評估和盤點的,不是報酬率,而是自己的需要,還有與家人的關係。如何透過信託,讓一家人的財產和生活都得到安頓?請看以下他們的真實故事。
一場意外,家人出現照護分歧
用200萬+保險年金解決分工分錢難題
「因為心疼媽媽!」是小雨(化名)做信託的起心動念。
四十多歲的小雨,經營一間才藝教室。她的娘家,雖有重男輕女的觀念,但對所有家人,小雨的媽媽全都照顧得無微不至,「就是不夠照顧自己。爸爸過世後,她更捨不得花錢,過得很省。」小雨說。
三年多前,小雨媽媽受傷,住院開刀、全天候看護的花費,一次治療下來至少要五十萬元,小雨和兩個姊妹都肯先出。但媽媽術後需要長期復健,小雨姊妹因為已經婚嫁,也有小孩和工作要顧,便找其他家人商量分工照顧媽媽,「(他們)都沒辦法『幫忙』照顧,也沒想要出錢。」小雨說,她和姊妹本來想扛下來,但又怕動到媽媽的錢會被說閒話,「我已經出錢出力照顧媽媽了,不想還有家人要與我對簿公堂。」
小雨在找閨蜜們訴苦時,其中一位正好在銀行工作,就提到了信託,小雨細問完做法,非常認同,就和媽媽商量。剛開始小雨的媽媽不太放心把錢交給別人,還要繳管理費。她就對媽媽說,「錢放到信託,不會不見,別人也動不到。妳可以先用一部分,剩下沒用到的,也會有定存利息。全部都用在妳身上,大家就不會再吵了。」於是,媽媽在開刀前兩天,決定簽下安養信託。
「之前,家人以為媽媽有存很多錢;要做信託時,才知道只有兩百萬元,難怪媽媽會沒有安全感。」小雨說,但也因為金額清楚,小雨與閨蜜便調整規畫,有以下重點:
第一、交付信託的財產:長年存下來的兩百萬元現金,以及後續保險每月給付的年金,都直接匯入信託帳戶。
第二、財產的運用分配:每月的看護費、復健費、水電、回診醫療等固定花費,從信託帳戶直接撥付給提供服務的機構帳戶。若不是約定名目的花費,就無法動用信託帳戶的財產。
第三、定期通知與訪視:每三個月寄送財產與收支明細給委託人與受益人,同樣都是小雨媽媽;信託監察人須實地訪視確認受益人被照顧的狀況,因是由小雨姊妹擔任,都能確實執行。
因媽媽的財產專用於照護,日常生活或休閒等開銷,就由小雨姊妹分攤。「很慶幸媽媽有做信託,少了錢的問題,我們下一代反而更孝順、更能好好相處了。」小雨說。
30歲超前部署自己與父母老年
統合手邊資產,還能進一步安排養老
「我三十歲時,就為我自己和父母的退休生活,做好一整套的信託規畫。」銘傳大學金融科技創新研究中心執行長李智仁說。
他雖是知名的信託推動者與專家,但十多年前他做信託時,台灣信託業法才上路沒幾年,連金融圈也知之甚少,在一般人只想拚事業的而立之年,他怎麼會想這麼遠?
李智仁表示,當時工作接觸到信託,比起其他單一金融工具,信託跨領域又可整合的特性,讓他同時有興趣研究和用來配置。同時,也因有到日本、美國長期工作的機會,而父母日漸年邁,在他出國期間,萬一父母有失智或其他身心狀況需要照顧,「能有信賴的機制協助,我會比較安心。」
為了準備與信託業者討論,李智仁先寫下規畫想法,從要放入信託的財產,託管期間財產的處分運用,到因應父母身體狀況、市場波動等變化的調整等,全都設想過一輪,例如父母更年邁時,預排在家安養的房子與可進住的安養院;出租的房子有漲到一定價格就出售等。
「大概寫了數十頁。連來洽談的專員,都想不出還有什麼要調整的。」他笑著說。
能做出縝密完整的信託規畫,「是因為,我完全從受益人的需求去考量。」李智仁說。在信託架構中,李智仁是委託人,而受益人有兩組,一是他自己,另一組是父母。由於信託成立後,委託人不得任意變更受益人或終止信託,所以他就設計多人共同受益,「未來無論哪一位離開,都可以依約繼續執行,不用再修改或重新立約。」李智仁說。
由於李智仁的財產多元,透過信託就可以統合管理和運用,對忙碌的他省時又省心力。而對於財產運用與父母照顧,李智仁的規畫重點如下:
第一、財產的管理:李智仁所委託的財產,有現金存款、一間房子,與數張股票。其中,房子因已出租,有委請銀行定期訪視屋況,並將租金所得、存款利息與股票股息,指定給父母。而後期成立的保險金信託,約定保險事故發生時,保險金直接匯入成為信託財產的一部分。
另外,他也設定,當房價有一定漲幅,就可以出售;至於股票,「信託帳戶不適合頻繁交易,但又希望有一點成長性,所以我挑進來的,都是很穩健的績優股,放著領息就好。」他說。
第二、父母的照護:在規畫當時,李智仁的父母還很硬朗,但設想未來需要,便預列了三家安養機構的名單,屆時受託銀行就可安排進住、並啟動給付。而除了安養院的費用,從營養品、代步接送到醫療支出,也都設計在給付範圍裡。
但如果託管的房子不再出租,父母也想在家安養,就將房子收回,讓父母居住,再請看護陪伴照顧。
對李智仁來說,信託讓他提前、具體的思考人生各階段的需求,也對家人彼此照應的心意做了大盤點,「因為做了盤點,就可以提前部署。才不會臨到需要時,因驚慌或時間不及,無法如願安排。」
後來,因李智仁深入參與信託政策倡議和推廣,常收到許多人的好奇和疑問,他自己的實作就成了最好說明的範本。他最開心的是,身邊好友也跟進做信託後,他們都覺心裡比較安頓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