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湯名潔
去年(2024年)12月金管會放行主動式ETF(指數股票型基金),投信業者旋即展開積極布局,截至今年10月16日,計有11檔主動式ETF掛牌上市,讓民眾在已熟悉的共同基金與被動式ETF之外,又多了一個投資選項。
投資人也很捧場,從第1檔主動式ETF「主動野村台灣優選」(00980A)開始募集迄今(截至2025.10.16),短短約半年的時間,11檔主動式ETF的總受益人數已突破32萬人。而約莫同一時期,全體ETF的總受益人數卻大減約35萬人(編按:從4月的1,536萬人減至10月16日的1,501萬人),此消彼長之中,可見主動式ETF正在市場上掀起熱潮。
不過,風潮之外,仍有不少投資人保持觀望,認為主動式ETF也是由基金經理人主動選股,跟傳統的共同基金相比,看起來差別不大。因此,他們的疑問是:若已買了共同基金,還需要去考慮主動式ETF嗎?當兩者的投資方向雷同時,是否應該把共同基金換成主動式ETF,以降低投資成本?此外,手上只有被動式ETF的投資人,是否應該加買主動式ETF?
針對如上問題,《Smart智富》月刊特別邀請群益投信投資處副總經理張菁惠、以及素有「基金博士」美譽的財經教授朱岳中2位專家,為讀者解答。
問題1》主動式ETF跟共同基金,有何差別?
「投資人可以把主動式ETF看成是在交易所掛牌的共同基金。」張菁惠一針見血的點出兩者異同。
她表示,主動式ETF的投資組合管理方式接近共同基金,譬如針對單一標的,投資上限為ETF淨資產價值的10%(編按:主動野村台灣50(00985A)為例外,第1大持股上限可達30%),總持股比率可在70%至100%之間靈活調整等。而與之相異的是,主動式ETF跟上市股票一樣在證交所掛牌,讓投資人以即時價格買賣,享有在次級市場交易的便利性,不似共同基金,投資人須透過基金公司或銀行,以單日「淨值」(NetAsset Value)進行申購(當天淨值)與贖回(次日淨值),流動性較低,價格也會延遲。
另一個不同點在於資訊透明度。主動式ETF依規定必須每日揭露完整持股,而共同基金僅須每月揭露前10大持股、每季揭露1%以上的持股,資訊公開程度相對不足。「證交所開市時可隨時買賣、以及每日揭露完整持股這2項特性,讓主動式ETF的投資人對自己的投資內容,包括價位、方向,有了更高的掌握度。」張菁惠說。
投資成本也是常被拿來比較的項目。目前已掛牌上市的主動式ETF,其經理費(又稱管理費)落在0.45%至1.2%之間,平均為0.8%,比起共同基金的經理費多落在1%至2%之間,平均為1.5%,大約少了一半。然而,單看內扣成本恐失之偏頗。
朱岳中表示,主動式ETF跟股票一樣,買賣皆須支付交易手續費(不超過成交金額的0.1425%)給券商,賣出時還須扣繳0.1%的證交稅,反倒是現在不少基金平台推出促銷活動,申購基金可以免手續費。「因此,整體來看,主動式ETF的投資成本未必比共同基金便宜很多。」朱岳中說。
此外,上市的11檔主動式ETF都有配息,股票型中有3檔採每季配息、4檔為每年配息;債券型的4檔則是月月配息。朱岳中提醒,頻繁配息的設計容易傷害投資績效,因為為了籌措配息資金,基金經理人恐被迫賣出股票,很可能會賣在低點。
張菁惠則建議投資人,比較主動式ETF與累積型共同基金的績效時,前者應採用排除配息因素的還原價格來計算報酬率,才能獲得較公允的結果。
問題2》若已有共同基金,還需購買或換成主動式ETF嗎?
有人會把主動式ETF當成是共同基金的進化版,但「主動式ETF問世,其實就是市場上多了一個投資新工具。」張菁惠說:「該選擇共同基金、還是主動式ETF,投資人應該考慮的是自身的投資風格。」
她建議,不太看盤、希望把投資完全交給專業,包括基金經理人與銀行理專的民眾,選擇共同基金為佳;時常看盤、掌握股票漲跌,且希望一旦有想法可以馬上執行交易的民眾,應該選主動式ETF。
不過,做判斷、下決定不必急於一時。「現在投資工具愈來愈多,我更建議投資人把所有工具都先納進自己的『雷達網』,然後再來思考資金的配置,建構出一個可穩定獲利、可承受風險的最佳解。」張菁惠說。
朱岳中則認為,以長期投資台股而言,共同基金依然是優先選擇,因為多數台股基金的長期績效勝過加權指數。譬如挑出國內151檔台股基金,分別以3年、5年、10年為期,與大盤做績效比較,可算出高達約8成的基金(編按:比重分別為79.5%、78.5%、87.3%),超越加權指數的同期回報。甚至,許多老字號的台股基金,其3年、5年、10年累積報酬率遠遠甩開大盤的追趕。以持有10年為例,此期間大盤漲幅約2倍,它們的回報則可達6倍至12倍。
那麼,主動式ETF呢?「主動式ETF的上市時間還不夠久,最早的是今年5月掛牌,到現在也不過5個多月,它長期績效會不會好,還不知道。」朱岳中認為需要拉長時間觀察主動式ETF,才能分辨孰優孰劣,反觀共同基金成立已久,動輒都是10年、20年以上,有明確的長期績效可以參考,「像安聯、統一、野村的基金,都是長期霸榜,何必去調整?」
問題3》若手上只有被動式ETF,需要加買主動式ETF嗎?
張菁惠表示,被動式ETF的特性是追蹤指數,像市值型ETF便是跟隨大盤走勢;市值型主動式ETF因納入主動選股策略,漲跌可能比大盤更劇烈,投資人必須衡量自己的風險承受度。「在多頭時加買主動式ETF,我覺得是滿值得的,有機會創造Alpha(編按:超過基準指數的回報),至於空頭時,就看每個人的風險承受度了。」她建議,長期投資者可複製共同基金的投資策略,以定期定額搭配低檔加碼等機制,放大主動式ETF的投資效益。
朱岳中的看法是,被動式ETF必須忠實複製指數權重,主管機關放寬其單一持股上限,在特定期間容易繳出亮眼成績,適合作為短線操作的工具。但在某些產業或公司「起飛」之際,只持有被動式ETF可能會眼睜睜的錯失超額報酬。只不過主動式ETF績效尚待考評,所以他暫無計畫買進主動式ETF,維持長抱共同基金、波段操作被動式ETF的投資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