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國拉攏送利多 印度大國經濟發酵
穩定友善的國際環境,是一國經濟發展的必要前提!同樣都具有「高經濟成長」、「龐大的內需」與「人口結構年輕」等條件,不過相較於其他新興國家,印度在大國支援上卻有更明顯的優勢!過去半年,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的領導人相繼訪問印度,不但讓印度享受到了絕大的優惠,同時也更確認了該國經濟長線發展的結構性優勢。
保誠投信表示,伴隨強健的經濟發展與優勢的地緣位置,自過去半年內,包含中、美、英、法、俄五大常任理事國在內的領導人都相繼訪問印度,不但跟印度達成了政治上相互支援的默契,在經濟與軍事上,甚至更給予印度更多的優惠,其中經濟合作協議總金額更是超過500億美元(見表);可見當台灣的投資人,還在習慣把亞洲市場的焦點放在中國的同時,印度早在國際經濟環境的塑造上,取得了比中國更有利的位置。
更重要的是,中國因為整體國力的強勢發展,在匯率跟貿易上受到西方越來越大的限制,但是在此同時,因為地緣的關係,印度反而成了西方抗衡中國最好的牌。
保誠印度基金經理人林宜正表示,中國跟印度的經濟結構截然不同,中國的內需儘管龐大,但經濟主要還是靠出口帶動,所以只要歐、美景氣尚未恢復元氣,或是美國跟中國還沒有在匯率跟經貿上達成共識,中國市場上就會有雜音;可是印度不同,在歐、美市場疲弱的環境下,印度因為經濟屬性的關係,不但可以獲得更多軟體服務的委外訂單,該國比中國更落後的基礎建設,反而會成為未來經濟高速發展的催化劑,刺激內需經濟更快速的發展。
林宜正補充,印度內需強勁不會受到緊縮貨幣的影響,而出口比重相對較低,也較不容易受全球製造景氣的影響;該國的通膨目前也由高點下滑,因此經濟成長動能相對會更強勁。儘管從股價來看,印度股市的價位不會比其他新興股市更便宜,但是外資在這時候仍積極加碼,背後是有道理的。
保誠投信補充,在生產力成長、勞工參與率成長和就業人口成長這三個方面,印度的表現都比中國優異,預估從2010到2015年間,印度的勞動力增長率每年會達到2%以上,但是中國卻會由0.5%逐年下滑;因此未來長線經濟成長的態勢會更加確立,投資人可以多加留意印度樂觀的投資機會。
五大國拉攏印度送利多 | |||
國家 | 時間 | 人物 | 內容 |
英國 | 2010.07.27 | 首相卡梅倫 |
|
美國 | 2010.11.07 | 總統歐巴馬 |
|
法國 | 2010.12.09 | 總統薩克齊 |
|
中國 | 2010.12.15 | 總理溫家寶 |
|
俄羅斯 | 2010.12.21 | 總統梅德傑維夫 |
|
資料來源:各大通訊社、保誠投信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