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經理人報告 報告內文

美國經濟是否會面臨與日本相同的問題?


2001/10/31 上午 11:18:00 提供機構:美林投顧
字級設定:

美國9月11日事件造成已處於困境的經濟環境出現惡化的跡象,美林投資管理公司總經理暨投資長Bob Doll,針對投資人就近期市場發生事件所提出的一些共同疑問提出解答。

災難對投資人是否總是壞消息?

在過去六十年美國股票交易的時間,從1941年珍珠港事件、1962年10月的古巴飛彈危機,1991的波斯灣戰爭,到1998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的破產事件,股價被證實具有很好的復原能力,通常股票市場對於這些事件的反應亦多類似。根據Ned Davis 研究指出,道瓊工業指數在經歷過28次的危機事件後平均下跌7.1%,但當事件影響期間接近尾聲時就會開始出現回升,事件發生一個月後的平均漲幅為3.8%,三個月後為6.8%,而六個月後的漲幅則高達12.5%,換句話說,對於這種事件的反應所導致的損失通常會在三個月的時間內恢復,而實質上六個月之後都會獲利。人們從過去事件中所學得的教訓,會在終生當中不斷地重複出現。我們相信這次的恐怖攻擊事件也會出現同樣的結果。

市場是否反應過度?

美國所發生的恐怖攻擊事件無疑地在投資人心裡產生了新的不確定因素,因而導致市場的波動性升高,但在此時不可忽略的是,最終仍是經濟基本面帶動股價漲跌。美國股市市值一度以高出國內生產毛額總值70%的溢價交易,現在則已跌到與國內生產毛額相同的水準。當市場重新恢復交易後,股價急速下跌,但是上週由於已經呈現嚴重超賣,大盤也因此出現技術性反彈。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上的積極執行與疲軟的經濟與盈餘數字間出現相互抵銷的情形,我們預測短期間市場的高波動性還是會持續。

金融市場中,當攻擊事件發生後引發社會、政治、經濟與軍事上的發展,投資人的投資依據可能也會隨之改變。整體經濟中的所有產業以及個別企業皆處在事件的調整初期,全球經濟體與市場會在下列三個重要因素的考量基礎下進行改變:交易成本可能上升之下的存貨前景;消費者與企業信心的消長,以及美國以外中央銀行與政府的反應。由於經濟力量常常會落後,若要評估與確立事件對人們與經濟所產生的真正衝擊,往往需要花上好幾個月的時間。

首先,消費者的反應預料將會是悲觀的,但預期隨後消費信心將逐漸反彈回升。不過消費者的消費模式受到長期事件例如就業與薪資水準的衝擊最為嚴重。工作機會與經濟對利率變動最為敏感,在某些案例,就拿航空業來說,受到事件的直接影響是極為不利的,至於其他產業,如金融服務領域,雖然影響也很大,但還在可控制的範圍之內。

哪些產業具有投資價值?

就產業的角度,直覺買進傳統上例如食品、飲料、煙草、藥品、居家用品等“防禦型產業”將會產生最佳的績效,投資人可能也會尋找基礎建設、營建、保全等防禦型的股票,相反地,零售、餐飲、航空、與休閒業的股價可能會面臨壓力,不過以過去波斯灣戰爭的發展程度為例,一旦投資信心反轉,到最後經濟復甦導致股票中的贏家與輸家隨之洗盤,因此以直覺反應所建立的投資組合往往績效無法持久。

投資人應謹記下列幾項重點以作為投資評估時的依據:

1.我們已身處聯準會所營造的寬鬆環境,其降息所產生的正面效果終將出現。
2.我們已經看到剩餘存貨與資本支出下降的情形,特別是在高科技產業方面。
3.過去12~18個月的期間,我們已看到股價大幅下挫。

如果貨幣與財政政策仍然偏重於積極刺激景氣,最後可能會出現由庫存所帶動的景氣翻揚,部份第四季最具反彈潛力的股票極可能會出現在遭到嚴重壓抑的高科技產業,不過其他例如基礎工業、資本財與醫療保健領域,在未來12~18個月的時間裡,似乎站在更優於平均獲利的絕佳位置。消費成長性/主要消費產業則在最近動盪不安的市場中展現不錯的抗跌能力,不過當市場觸底回升時,我們對於這個產業帶領大盤反攻的潛力則持保留態度。

投資人應該續抱還是賣出?

在投資人對可能的市場方向作出過度悲觀的結論之前,重新平衡風險與投資機會是有必要的,長期資產(債券與股票)長期都是上漲趨勢。不要忘記:所有人仍然需要投資:從古至今人們為了存錢而努力工作,但將個人儲蓄買進具有長期價值創造潛力的企業股票是一種極佳的累積資產方式,特別是當目前股票價格較以往低出很多的時候。危機事件提供了絕佳的買進機會,通常會是在引發積極政策回應的末跌階段。

歷史告訴我們,在危機環境下,恐慌通常是投資人所採取的最壞行為,投資人應該保持對股市的長期展望。保持冷靜並維持對股市長線的看法才是現階段的最佳投資策略。投資人應當保持冷靜與紀律,完全以基本面、股價是否具有吸引力以及報酬率為主要思考的方向,現階段我們應該避免非理性不分好壞地拋售持股。

短線的不確定性引發股價下跌。在經歷市場修正之後,市場首先所面臨的風險就是消費者支出驟減,這樣的情況會引發利率進一步走低,同時最終會引導出為重燃消費者與企業信心所做出的政策。

什麼是目前投資組合中不該持有的?

目前市場最擔心的就是投資人削減支出,以及軍事行動的擴大。零售、汽車與航空工業等消費領域可能會受到美國經濟減緩的打擊,不過投資人應該保持冷靜,考量個人的長期投資目標,並且將焦點專注在企業是否基本面強勁、股價是否具吸引力、企業可能的收益率以及風險是否能夠分散。

這是恐慌性賣出亦或是理性減碼?

市場最恐懼的就是無法有效率地運作,也就是交易可能無法順利交割,或是股價可能出現不連續的情形。值得感謝的是,這種情況並沒有發生,而且當價格下跌後,市場的表現顯得相當有規律。就產業的觀點,市場的表現與預期相符,航空業的表現最軟弱,其他像消費領域例如零售業的表現同樣顯得疲軟,相反地,我們觀察到防禦性領域包括醫療保健類股與部份食品、飲料以及煙草等類股則表現強勁。

未來一年的投資展望,哪裡才是資金的聰明決擇?債券或是股票?

雖然美國股票的絕對價值仍不便宜,但相對於現金與政府公債的報酬率而言,股票價值已經比幾年前誘人。短期間,美國國庫券可能會保持以往的高價,並且持續超越股票。不過我們預期當經濟開始復甦後,這樣的情形將會出現逆轉。美國公司債短期績效表現不佳,但價格仍具吸引力,特別從目前價格上的考量。

利率還有多少調降空間?

今年美國聯邦準備銀行(Fed)已經連續降息九次,最近一次的調降是在10月2日(降息0.5%到2.5%的水準),我們預期積極的降息動作將會刺激商業活動與消費者信心,並提供更多流通性,同時我們也相信聯準會在必要時將會採取更積極的寬鬆策略。

美國經濟是否會面臨與日本相同的問題?

全世界第二強權經濟體日本,已經歷全盤的衰退,主要是來自於銀行體系與不動產市場所面臨的財務困境,使得企業結構與勞工市場進一步惡化。導致日本經濟不振的主因在於長期停頓,並非短期衰退。也就是民間出現長期無能力購買所有日本產品的狀態。

消費縮手幾乎必然會將美國經濟推向衰退,但若與日本相比較,美國與日本的情況則完全不同。911事件發生前,我們預期當時的經濟將觸底並出現“U”型回升,並且將持續六至九個月的時間,但是我們現在覺得經濟的底部可能會再向下探底或者是延後出現,此時經濟可能會出現“V”型反轉。在恐怖攻擊事件發生前,美國經濟急需景氣刺激方案,但是走軟的時間當時預期不會太久。儘管沒有任何人料想到恐怖份子攻擊行動,但目前的美國經濟則從未得到過這麼多的激勵措施,可以想見美國經濟將獲得進一步的寬鬆貨幣政策;可能的所得稅調降、重建曼哈頓與五角大廈以及支援戰力所需要的重建經費都將挹注龐大的資金。

我們知道股市終究會反彈,歷史告訴我們美國與人民本身是能立即恢復活力的,布希在9月20日對全國的演說中告訴全國人民:“恐怖份子攻擊到美國象徵富裕繁榮的座標,但是並沒有觸碰到它的根源,美國之所以成功是由於人們勤奮工作與企業展現旺盛的創造力,這是911事件發生前的真正經濟力量,也正是我們今天的力量“。


•相關投信:美林投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