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顯比教授】股市難以自拔,何妨借助外力
邱顯比
股市下跌聲中,財政部重申九十年一月起股市延長交易時間的政策,不宜因股價指數高低及成交量多寡而有所更動,理由一方面是與國際交易習慣接軌,一方面也避免予外界政府施政反覆無常的印象。股市交易時間是否延長仁智互見,倒是財政部堅持政策的說帖,頗令人耳目一新。
相較於國際主要股市,台北股市交易時間較短,因此延長交易時間,有助於國際投資人在台股交易上的方便性。但另一方面,延長交易時間對構成台股交易量八成以上的散戶而言,會增加看盤的時間,形成較大的負擔。長期而言,這會使散戶交易比重減少,專業法人及外資比重增加,有助於改善台灣股市結構。不過平心而論,這些效果很難立竿見影,且影響範圍有限,做或不做,其實沒那麼重要。
過去半年來財政部對股市的干預,不但在台灣金融史上值得一書,將來恐怕亦會成為國際財金研究的經典案例。背負著輝煌歷史的官員,在歲末年終,突然開始重視國際接軌、政府威信,莫非寒冬將盡,新年帶來新希望?
新政府上台後,隨著股市下跌,企業外移,人民財富縮水,百業蕭條,每個人都在問:「台灣還有沒有前途?」為了刺激經濟,政府提出擴大內需,但窘迫的財政收支讓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縮水的股價,幾乎關閉了大企業在股票市場籌資的管道,自然無力增加投資。台灣好像陷身泥沼,無力自拔。
無力自拔時,能不能藉助外力呢?以台灣之小,若不以世界為舞台,必然萎縮困頓。過去三十年台灣靠著外銷,在最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奮力求生,造就出輝煌的經濟奇蹟。大概沒有人會否認,如果台灣一開始就害怕競爭,害怕變化,走自給自足的封閉政策,則斷無今日之繁榮與成就。在高度國際化的世界,企業的原料、技術、人工可能來自世界各地,而產品亦行銷全球。如果把資金視為生產要素之一,可否藉助全世界充沛的資金,把台灣經濟從泥沼中拖出,甚至向上躍升呢?
或許因為台灣製造業在世界中尚有一席之地,國人多有重製造、輕金融的心態。當進出口貨物在台灣自由流動時,政府對於國際資金移動,卻仍十分封閉保守。或許是缺乏自信,許多人對國際投資者有著奇怪的雙重標準;當外資投資台灣時,要提防他們突然撤資;當台灣企業投資海外時,多半是一去不返。於是錢進來也擔心,錢出去也擔心,最好是台灣的前全部留在台灣,外資也不要進進出出擾亂市場。問題是,台灣人民和企業,或為了分散風險,或為了企業生存發展,資金大量往外國移動,如果不能從外資得到補充,台灣金融市場必然面臨失血。當金融市場無法提供穩定而成本低廉的資金時,台灣的產業發展必然無以為繼。
如何大量引進國際金融市場的資金管理技術,將是台灣下一個階段發展的關鍵因素。老實說,台灣金融市場的透明度、公平性、投資人保護,乃至政府官員心態與法規架構,離國際標準尚有一大段差距。面對一個不上軌道的市場,外國投資人或是選擇不來或是只有在股價極端低估時才肯來,無論是那一種狀況,都使台灣企業的籌資成本上升。要全盤接收先進國家的金融標準,需要極大的決心,為政者裁量空間會大幅縮小,過去極力掩蓋的爛帳必需面對,金融改革的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其實台灣金融市場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壞就壞在政治人物喜歡粉飾太平,一下子干預市場一下子修改壞帳計算方式,搞得國內、國外都失去公信力,只好任人羞辱。經過粉飾的帳面,也騙不了什麼人,君不見銀行跌破淨值者比比皆是。如果報表有公信力,縱使出來的數字難看,股價或許不致於如此悽慘。
除了符合國際水準的金融法規與管理外,要吸引世界資金,台灣的上市公司必需提出未來發展的願景。每個好的公司都有其核心爭力,有的在於製程彈性,有的在於研發能力,有的在於管理大量勞工,有的在於新產品開發。核心能力並無高低貴賤之分,例如寶成鞋業,以其優異的生產線管理能力,創造出世界最大的鞋業王國,也為台灣賺取大量的財富。企業要發展,必須利用現有之知識技術擴大到新市場。當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到一個水準,企業國際化乃必然之趨勢,既無法檔,亦不必過慮,台灣近來之大陸熱,亦可作如是觀。挾台灣較先進之經驗與技術,加上同文同種的優勢,台灣企業若能將自己定位為外國公司或外資前進大陸市場的先鋒與夥伴,以大陸未來龐大的成長潛力,必能吸引大量優秀國際企業與資金來台。
陳總統說,我們的政府要與世界一流的政府競爭,那麼,可不可以從政治人物及政府官員的國際經濟觀開始做起呢?與其坐困愁城,何不放眼天下。
(作者為台灣大學財務金融系所教授)
89年12月21日
中國時報第15版的時論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