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競爭力超強的長纖紡織業
台灣的長纖產業因產業體系完整且分工合作得宜,在面對流行趨勢多樣化的服飾市場時,除了能夠提供大量且成本低廉的化纖原料外,彈性的分工體系也促成了產業在面對多變的環境時,增加了彈性製造與生產的應變能力,在紡織業時間即金錢的潮流下,便形成了全球最大的長纖製造體系。台灣目前是世界第三大化纖生產國,僅次於美國與大陸,聚酯長纖產能則穩居世界第一。全球主要長纖生產國家1998年產能比較如下圖所示:

若以化纖產能/人.日來計算各國家的化纖生產實力,更可以明顯看出台灣員工的單位化纖產能高居世界第一,這方面的優勢在聚酯長纖的生產上更為突顯。因此台灣在聚酯長纖的生產上面已居有絕對的規模經濟優勢,這也是台灣在化纖產品的外銷上幾乎打遍天下無敵手的主要原因。有了價廉物美的化纖產品以後,化纖廠對於產品的去化便成了相當重要的問題,因此化纖廠積極與成品布廠合作開發新的布種與化纖用途。
為了提高資源運用效率與專業核心技能,專業假撚廠扮演了重要角色,專業假撚廠除了提供高效率的聚酯加工絲以外,更取代化纖廠在下游產品開發上的地位,使得化纖廠能夠致力於化纖品質的精進與產品的特殊性,而假撚廠則致力於化纖運用的多元化。由於化纖產品來源的多樣化與織造技術的精進,台灣長纖布的競爭力一向高於競爭對手國,這種因產業體系完整且資源充足的優勢,短期間內尚無國家可以發展出相對的競爭力,因此台灣在長纖布的競爭力仍將保有優勢。
貳.台灣長纖布產業的利基
台灣紡織業在台灣的經濟成長史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早期因發展輕工業得宜,使得台灣一度成為紡織王國,成衣紡織品的出口對1980年代的台灣經濟有著關鍵且重要的角色,當時紡織業也是台灣第一大創匯產業。隨著台幣的大幅升值與產業結構的急速轉型,紡織業雖說光環盡褪,但在台灣的經濟發展上仍居極重要地位,1998年台灣紡織出口值儘次於電子業,其重要性可見一斑,1999年紡織業出口內容與1990年代有著重大差異,目前紡織業最大的出口項目已由過去的成衣轉變成以成品布為主的出口型態,長纖布刖是主流的外銷布種。
長纖布產業的發展在台灣已有20年以上的歷史,台灣長纖布產業可說是產業外移後轉型最成功的外銷型產業。台灣自台幣升值、環保因素且勞動成本大幅提昇,紡織下游成衣業幾已全部外移,台南企業及嘉裕是少數碩果僅存的成衣上市公司,整體紡織業因產業變遷的消長情形由下圖可以明顯看出。

台灣紡織業自1993年產值達到3340億元新低點以後,便逐年攀升到1998年的3950億元,年增率3.5%。成衣產值部份受產業外移影響,出口值由1990年的930億台幣,逐年降低到1998年的620億元台幣,年減率4.0%。因此紡織業在產業外移後的消長情形相當明顯,由近年紡織產品出口結構的變化也可以看出,早期佔出口大宗的成衣業,由於產業外移使總年產值逐年遞減,紡織品的出口部份很明顯近10年來,聚酯長纖業產值一枝獨秀逐年成長。
天然纖維織物與成衣在台灣近年出口項目中有逐年衰退現象,以棉紡業為例,1989年台灣紡錠數高達450萬錠,到了1999年紡錠收只剩下300萬錠不到,市況變化之大對照棉紡業上市公司的營運狀況更可以驗證紡織業近年的變化,毛紡業也有相同現象,對照成衣業產值的衰退,台灣紡織業的變遷與發展方向應有跡可循。
1993年是台灣紡織產業結構轉型的關鍵年,受困下游成衣業外移所形成的產業空洞化,紡織業者積極轉型朝上游與高附加價值產品發展,受惠台灣原有紡織產業結構完整,化纖業者除了積極擴產化纖產能外,並力求纖維產品運用的多樣化,各式各樣的加工絲產品與專業假撚大廠便應運而生,專業假撚廠可以說是台灣與世界各國化纖產業最大的不同點,也是台灣與其他國家紡織業競爭力的分水嶺。由下表台灣近年化纖產品的生產狀況便可了解化纖產品近年在台灣的發展現況。
|
年份 |
聚酯絲(千噸) |
聚胺絲(千噸) |
聚丙烯棉(千噸) |
嫘縈棉(千噸) |
|
1990 |
676 |
189 |
132 |
146 |
|
1991 |
760 |
222 |
151 |
147 |
|
1992 |
903 |
248 |
152 |
137 |
|
1993 |
1030 |
242 |
131 |
129 |
|
1994 |
1167 |
253 |
151 |
147 |
|
1995 |
1226 |
292 |
133 |
137 |
|
1996 |
1246 |
301 |
144 |
142 |
|
1997 |
1270 |
304 |
-- |
128 |
|
1998 |
1350 |
350 |
-- |
150 |
|
1999(f) |
1500 |
370 |
-- |
150 |
很明顯台灣近年化纖擴產的重點擺在聚酯化纖,除了策略性發展考量外,產業的發展趨勢也是重要考量因素。長纖布廠在上游原料的充份供應下,再加上與日韓區隔市場發展中厚布料,雖在轉型過程中面臨較多瓶頸,但在順利轉型後目前的長纖布業已與其他國家在產品定位、市場區隔及行銷通路上產生明顯差異。日韓在產品屬性上較為接近,皆以薄料與強撚布為主力發展布種,因此上游化纖也與台灣有明顯區隔。日本為提高競爭力紛紛往東南亞國家設廠,但在產品定位與市場區隔上,因為沒有下游成衣業的配合,與韓國的競爭關係仍較與台灣的競爭關係來得激烈,產品的彈性與多元化仍顯不足。
人造纖維產業已躍居台灣紡織業發展的主流,這也是世界紡織產業發展的共同特性,由下表全球紡織纖維需求變化更可以清楚看出趨勢的變化方向。
|
年度 |
1991 |
1992 |
1993 |
1994 |
1995 |
1996 |
1997 |
1998 |
1999(f) |
|
機製纖維 |
46% |
47% |
48% |
50% |
51% |
52% |
53% |
55% |
55% |
|
天然纖維 |
54% |
53% |
52% |
50% |
49% |
48% |
47% |
45% |
45% |
造成近年人造纖維產業市佔率逐年成長的重要條件來自於以下二點理由:
- 製造技術的進步:由於新的人纖產品不斷開發,品質日益精良與後處理加工技術的持續進步,目前人纖品質與特性已可模仿天然纖維,甚至有部份物性超越天然纖維,且改良後的物性與可加工性大增,使得運用範圍日益廣泛。以宏遠為例,近年致力開發新布種,所開發布種包括MOSE、萊卡、仿鹿皮、仿羊毛、彈性布、超黑布及舞龍布等,除了帶動流行風潮外,也為宏遠帶來龐大商機。且台灣多以交織布種為主,織造技術要明顯優於鄰近競爭國家。
- 原料來源便宜:由於人纖產品多為石油衍生品,在石油供給尚不虞匱乏且價格低廉之際,自然有利於人纖產業的發展,對多數天然資源缺乏的國家較具發展吸引力,這也是東亞各國競相發展化纖產業的主要原因。台灣的化纖產能已居世界重要地位,規模經濟與產業結構完整的優勢,短期內尚無國家能夠趕上,台灣在世界長纖產業的霸主地位當可屹立不搖。
參.長纖布產業現況
長纖布產業一直是台灣紡織業的主幹與重點發展方向,受到大盤資金排擠效應影響,1999年7月股價紛紛創下上市以來新低點,直到重置型基金題材股價才稍有起色 ,近期股價則又跌落谷底。事實上以長纖布廠過去獲利能力與未來的展望皆優於其他紡織股的有利條件,一旦景氣回升業績成長性與股價爆發力將相當驚人,因此就中長期角度來觀察,長纖布產業的投資潛力已逐漸浮現,股價的波動雖難預測,但從基本面的角度來看待,未嘗不能尋找獲利的蛛絲馬跡。
專業假撚廠帶來的優勢
假撚上市公司皆以長纖梭織布的聚酯加工絲為主力產品,不過就產品趨勢與發展策略而言,各公司未來在產品市場競爭的差異性會逐漸擴大,去年獨領風騷的特殊加工絲因其他廠商陸續研發出替代產品,今年的市況大不如前,大宗規格加工絲因競爭者眾毛利率亦大幅降低,各廠經營多角化勢在必行,假撚廠的多角化勢必搭配布廠的經營策略,如此一來長纖布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地位更形穩固。台灣的專業假撚廠所創造的優勢主要來自於以下理由:
- 規模經濟:台灣的專業假撚廠規模相當大,五家上市公司力麗、宜進、宏益、聯發及集盛再加上化纖一貫廠的產能,約佔台灣總產能的80%,產業集中度相當高,而台灣加工絲產能已居世界第一,個別廠商在世界市場的地位可見一斑。
- 加工絲生產技術的多樣化:台灣對新化纖的開發並不熱衷,研發經費多用於纖維物性與運用的改良,過去以錠子式生產的特殊紗,如今已可用摩擦式機台大量生產,技術的精進也確保台灣布廠在設計與織造技術上的彈性與變化。
-
因此長纖布產業可說是台灣紡織業心血結晶,未來在流行趨勢(化纖織物)的導引下,長纖布產業在台灣仍有一定的生產優勢,特別是台灣在交織布上的長足進步,已非東亞其他國家可以比擬的,台灣在長纖布產業的優勢地位在未來五年內仍不易改變。由於產業集中化的程度越來越高(主要上市公司產值佔總值的50%以上),因此上市公司的發展策略與市場地位便直接影響到台灣長纖布產業的未來走向與世界競爭地位,因此上市公司的發展佈局對產業的變遷有著深遠的影響。
肆.長纖布上市公司的發展現況與策略佈局
長纖上游的發展與競爭策略
紡織產業分工綿密,全世界的假撚廠皆附屬在化纖廠底下,因此受制於化纖原有的物性,化纖廠針對本身產品的特性所能生產的特殊加工絲型態相當有限,台灣假撚廠因化纖來源多且研發迅速,因此加工絲的變化也快,配合專業生產上的效率,使台灣化纖原料成本較其他國家來得低廉許多,下游布廠的變化種類也跟著加工絲的發展而呈現多樣化的面貌,布廠則專精於布料後處理加工的研發,因此台灣的長纖布發展體系相當健全。配合既有的優勢,化纖廠的競爭策略仍將以規模經濟與多樣化的加工絲生產來配合下游長纖布產業的發展。
專業假撚廠的角色在未來則會有所變化,多樣化的化纖來源與交織布的興起,將使過去以量取勝的加工絲產業,轉變為大量多樣特殊加工絲生產形態,這種改變將使未來化纖的實際供給量減少10~20%,這些高根數的特殊加工絲將為化纖產業帶來新的平衡,也使得未來長纖布產業能夠提供更高附加價值的布料,這種優勢是其他國家難以取代的地位。
長纖布的上市公司分成三大族群,以高單價布種為主力的宏遠、佳和及得力,中價位布種的力鵬、大宇及台富,以及低價位布種的霸主偉全為主幹,長纖布上市公司由於經營策略得宜,出口總額已佔全國長纖布出口總額的50%以上,預計未來產業集中化的情形將更趨明顯。
長纖布廠的發展策略與利基
由於台灣的化纖事業與日韓等競爭國家有所區隔,東南亞國家亦以進入障礙較低的日、韓全延伸紗(FDY)為主要長纖產品,未來轉向發展半延伸絲(POY)的可能性相當小(台灣優勢),也就是說台灣在半延伸絲系列的化纖產品將有持續性的獨特優勢,因此長纖產業在上下游的全力配合下,未來長纖布廠的發展空間仍相當寬廣。各大布廠因規模經濟與產品多樣化的潮流相違背較不利於布廠的規模繼續擴大,因此各長纖布廠的發展策略與經營策略已有了明顯的差異化。下表將顯示各布廠的產品組合與未來的盈餘預估:
|
公司名稱 |
主力產品 |
產品定位 |
88年EPS |
89年(F)EPS |
|
宏遠 |
海馬布、超細布、EMF、格子布、 MOSE布、麂皮布、萊卡布 |
高單價長纖布
介入格子布製造 |
0.6 |
1.2 |
|
得力 |
泡泡布、提花布、化纖布、格子布、伸縮布、聚酯棉布 |
高單價長纖布 |
-0.5 |
0.8 |
|
佳和 |
麂皮、強撚、SATIN、彈性布、磨毛布、格子布 |
高單價長纖布
格子布製造 |
0.0 |
0.6 |
|
力鵬 |
NYLON、褲料、超細布、傢飾、萊卡布、麂皮布與強撚布 |
中價位長纖布
往下游染整整合 |
1.4 |
1.5 |
|
大宇 |
格子布、機能性布、複合素材布、 NYLON、大提花、彈性布 |
中價位長纖布
往下游染整整合 |
0.7 |
1.0 |
|
台富 |
格子布、機能性布、複合素材布、 NYLON、大提花、彈性布 |
中價位長纖布
往下游染整整合 |
-0.5 |
0.7 |
|
偉全 |
長纖布、長纖絲織布、針織布、彈性布 |
中低價位長纖布 |
2.1 |
2.0 |
高單價布種生產廠商宏遠、佳和及得力,88年除了本業織布機台的汰舊換新,多以格子布的擴建為主要發展重點,其中又以宏遠的擴建腳步最為積極。1999年受高單價布種營運不如預期與格子布削價競爭影響,各廠的營業利益率普遍下滑7~10%,再加上股票跌價損失,迫使廠商紛紛調降財測,其中佳和及得力由盈轉虧,宏遠調降的幅度也相當可觀。10月起廠商營收與獲利已有改善現象且目前接單已有回升跡象,預計2000年下半年景氣應可逐步好輚,2000年上半年仍是中低單價布種的天下,且2000年亦無提列股票跌價損失疑慮,獲利肯定比1999年來得好。
中價位長纖布廠力鵬、台富及大宇是1999年經營較出色的業者,由於2000年的流行趨勢仍以中低價位布種為主,因此2000年上半年營運上仍以力鵬、台富及大宇的表現會較出色,其中力鵬受惠染整廠及尼龍絲廠營運成長幅度最大,大宇及台富則在新增假撚機台加入營運下,獲利亦會較1999年來得好。值得注意的是高單價布廠是否會介入中低價位布種進行競爭,將是2000年 影響廠商獲利的最大變數。
偉全致力於低價布種的銷售,除了生產線的佈建已達規模經濟,行銷據點的建立也是一大競爭優勢,因此偉全在低價布種的競爭優勢短期內不易被打破。由於其他布廠亦已利用委外代工的方式介入低價布種市場的競爭,偉全未來的成長空間將遭受壓縮。
伍.台灣加入WTO對長纖布業的影響
中共預計於2000年上半年加入WTO,台灣應可順利於稍後入會,若兩岸未設立排除條款的貿易障礙,將使兩岸因產業互補形成世界上最強大的紡織供應鏈,台灣在供應鏈當中仍將扮演上游原料供應者的角色,大陸則負責最終的成衣製造程序,因此加入WTO以後台灣紡織業的潛在利益將相當可觀。
值得注意的是大陸為保障國營企業所採用的最新進口稅制,間接增加廠商的生產成本,形成另一種關稅壁壘。不過無論如何兩岸加入WTO對整體產業的發展必然具有正面助益,若是貿易障礙能夠完全消除,從上游的化纖到下游的織布業將有相當大的成長空間,成衣廠的商機免不了再受打擊,整體來看對整體產業的發展仍是利多於弊。
六.結論
2000年紡織產業景氣復甦幾可確定,2000年上半年為產業旺季,配合兩岸加入WTO題材,股價的想像空間相當大,以目前偏低的股價水準,股價反映利多幅度有機會達到50%水準,加工絲的集盛及聯發,長纖布的宏遠、強盛及力鵬最具漲相,福懋及年興則是穩健獲利的好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