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投資建議
Q1為類比IC產業傳統淡季,僅立錡營收仍呈現成長態勢,今年類比IC產業進入高度成長期,中長線投資價值浮現,預期此榮景將延續至2007年。除立錡於產業中具領導地位外,研究部認為其他類比IC公司以利基型廠商最具有市場競爭優勢,其中以致新為代表,中長線投資以立錡、致新為首選,立錡建議P/E
15倍以下逢低買進,目標價為P/E 19倍;致新建議P/E 13倍以下逢低買進,目標價為P/E 16倍。
貳、結論
根據IC-Insight預估,2006年全球類比IC市場規模成長至328.43億美元,較2005年成長4.9%,2004~2008年複合成長率為8%,而IEK預估2006年國內類比IC市場規模達176億元,YOY為17.26%,2003~2007年複合成長率達24%,成長幅度高於全球產業水準。國內類比IC設計公司在晶圓代工廠全力支援之下,成本控制及產品開發能力漸增,且台灣、中國大陸已成為IT產品代工重鎮,國內類比IC設計公司具有就近服務優勢,逐漸取代部分國外大廠的市場。
參、全球類比IC產業現況
2006年全球類比IC市場規模成長幅度為4.9%,呈現穩定成長
2004年類比IC呈現缺貨狀態,包括MOSFET、Linear
IC等價格往上攀升,2005年雖然整體出貨量仍持續成長,受到價格下滑等因素影響,根據IC-Insight預估,2005年全球類比IC市場規模為313.2億美元,YOY為-0.1%。預計2006年全球類比IC市場規模成長至328.43億美元,較2005年成長4.9%,受惠於消費性電子等其他應用領域擴展,整體出貨量呈現穩定成長,往年類比IC價格趨於穩定,由於電子產品低價化趨勢不變,國際大廠亦面對較大價格壓力,但競爭程度仍不若數位IC產業明顯,預計2007~2008年將進入高成長期,於2008年達到成長高峰,Gartner預估2007年類比IC產值將成長11.4%,2008年市場規模將達432.86億美元,YOY達18.3%,2004~2008年複合成長率為8%(詳見圖一)。
圖一、2004~2008年全球類比IC市場規模預估
資料來源:IC-Insight、康和整理
電壓調整/參考IC比重逐年提升
類比IC中以電源管理IC地位最為重要,電源管理主要目的為在系統不同的運作狀態下,隨時控制並保持系統內適當電流與電壓正常供給。電子產品走向輕薄短小,耗電等問題為廠商亟欲解決課題,品質佳的電源管理IC具有省電、高效能、穩定等優點。
電源管理IC可分為電壓調整/參考IC、電池充電/量測、熱插拔、電壓監控、電源管理單位等。電壓調整/參考IC為電源管理IC中最大宗產品,電壓調整功能在於當電源的電壓與負載電流改變時,仍能供應系統一穩定的輸出電壓,主要產品為Linear
Regulator、Switching Regulator(即DC-DC Converter)等。
根據IEK、WSTS資料顯示(詳見圖二),2005年電壓調整/參考IC市場規模達59.02億美元,年成長率為7.64%,佔全球類比IC比重為18.84%;而2006年市場規模將擴大至66.31億美元,較2005年成長達12.35%,比重將提升至20.19%,2004~2008年複合成長率為10.1%。由各類產品來分析,在電壓調整/參考IC中,2005年Switching
Regulator比重提升至49%(2004年比重為42%)、Linear Regulator比重下滑至36%(詳見圖三)。
圖二、2004~2008年電壓調整/參考IC產值
資料來源:IEK、WSTS、康和整理
圖三、2005年電壓調整IC產品比重
美系公司為類比IC主要供應廠商
目前全球主要類比IC供應商仍來自於美國,2001~2005年佔整體類比IC產值均達50%,相關廠商包括TI、ADI、NS、Maxim、Freescale等,亞太地區包括台灣、中國大陸等,以台灣產品最具完整性。雖然亞太地區佔全球產值比重仍低,但有逐漸提升趨勢,根據IEK統計,2001年亞太地區比重僅1.5%,2004年比重提升至2.4%,預計2005年比重仍低於5%,在產品低價策略及就近服務等優勢下,預期未來比重將持續攀升(詳見圖四)。
圖四、全球各地區類比IC廠商比重
資料來源:IEK、康和整理
類比IC廠商集中度高,前十大供應商比重達50%以上
根據Gartner
Dataquest統計,2004年全球前十大類比IC公司佔整體產值比重為52.9%,2004年比重提升至54.6%,但各家公司市佔率不高,除了IT市佔率為11.6%外,其他廠商比重皆低於10%(詳見表一)。前十大類比IC供應商以美國、歐洲、日本廠商為主,美國主要供應商為TI、ADI、NS、Maxim、Freescale等,而歐洲主要廠商為PHILIPS、STM、Infineon等,日本主要供應商則為Matsushita、Renesas、SONY。
表一、2003~2004年全球排名前十大類比IC公司 單位:百萬美元
Rank 2003 |
Rank 2004 |
主要供應商 |
2003年營收 |
2004年營收 |
2004年市佔率 |
1 |
1 |
TI |
3,450 |
4,350 |
11.6% |
2 |
2 |
STM |
3,414 |
3,739 |
9.9% |
3 |
3 |
PHILIPS |
1,847 |
2,179 |
5.8% |
5 |
4 |
ADI |
1,561 |
1,890 |
5.0% |
4 |
5 |
Infineon |
1,616 |
1,884 |
5.0% |
6 |
6 |
NS |
1,411 |
1,730 |
4.6% |
7 |
7 |
Maxim |
1,066 |
1,420 |
3.8% |
10 |
8 |
Freescale |
946 |
1,195 |
3.2% |
8 |
9 |
Matsushita |
1,005 |
1,145 |
3.0% |
12 |
10 |
SONY |
731 |
1,017 |
2.7% |
資料來源:Gartner Dataquest、康和整理
肆、國內類比IC產業現況與未來發展
2003~2007年國內類比IC產業複合成長率達24%
根據IEK統計(詳見圖五),雖然2004年為台灣類比IC產業成長高峰期,但產業發展尚未成熟,IEK預計2004~2007年整體產業仍呈現兩位數成長,2005年國內類比IC產值為150.1億元,較2004年成長12.85%,預估2006年市場規模達176億元,YOY為17.26%,而2007年國內類比IC市場規模將提升至219.45億元,2003~2007年複合成長率達24%,成長幅度高於全球產業水準。以此推估,2005年國內類比IC產業佔全球比重僅1.5%,預計2006年比重將提升至1.67%,2007年將攀升至接近2%,仍具有相當大的成長空間。
圖五、2003~2007年國內類比IC市場規模預估
資料來源:IEK、康和整理
國內類比IC公司產品以電源管理IC為主
歐美地區類比IC廠商產品應用領域廣泛,除了PC、消費性、通訊等IT相關產品外,產品甚至應用於車用、航太、家電、軍用等,各家公司著墨產品不一,如Nation、Maxim著重於電源管理IC;Freescale、TI則以通訊相關類比IC為主。
亞太地區發展類比IC較歐美地區晚,近年來積極投入類比IC研發,比重呈現成長態勢,但佔各類型比重均低於10%,以台灣廠商狀況來分析,國內IC設計公司主力產品為電源管理IC、PC相關特殊應用類比IC,亦著墨於Audio
Amplifier、消費性特殊應用IC等,與韓國、中國大陸比較,台灣於類比IC投入最為積極,未來積極發展消費性、通訊等其他特殊應用IC(參見圖六)。
圖六、2004年亞太各地區類比IC產業產品比重
資料來源:IEK、康和整理
晶圓代工廠全力支援,上下游供應鏈完整
TSMC近期舉辦類比IC研討會,顯示晶圓代工廠商逐漸重視類比IC產業,早期各家晶圓代工廠商6吋廠主力產品為LCD驅動IC,亦大力推廣LCD驅動IC產業發展,而當時類比IC市場規模仍小,廠商家數不多,且產品屬客製化,各類產品製程、封裝方式不盡相同,故不受晶圓代工、封測廠商重視。
隨著LCD驅動IC逐漸移轉至8吋廠投片量產,加上DRAM廠商亦進軍LCD驅動IC代工業務,使得6吋廠有多餘產能可以提供其他產業的IC設計公司,隨著類比IC產業逐漸興起,包括TSMC、漢磊等發展類比IC製程,以TSMC為代表,開始重視製程配合,包括電壓等製程調整,且6吋廠已陸續折舊完畢,晶圓代工廠商可充分支援類比IC設計公司,包括給予價格優惠協助客戶產品拓展,製程配合加速設計公司產品開發,成本優勢已不遜於國外IDM廠商,此效應已於去年下半年開始陸續顯現,預期今年進入收割期,整體類比IC產業局勢開始扭轉,將取代數位IC成為後起之秀。
電子產品走向低價化,cost down壓力讓國內類比IC市佔率提升
國內類比IC設計公司面對歐美IDM廠競爭,早期包括製程、成本、效能等問題仍有改善的空間,隨著產業供應鏈漸趨完整,雖然仍難以撼動國際大廠於特殊應用領域地位,但在IT產品方面,國內廠商已可提供等同於國外大廠效能的產品,但卻相對低廉價格,且台灣、中國大陸已成為IT產品代工重鎮,國內類比IC設計公司具有就近服務優勢,加上電子產品走向低價化,雖然原本類比IC因穩定性等考量之下不輕易遭到更換,但終端製造廠商在cost
down的壓力下,近2年來開始接受國內類比IC產品,逐漸取代部分國外大廠市場,先前以LDO、MOSFET等產品為主,目前高階PWM
IC亦有開始取代趨勢。
產品單價低,但在電子產品中卻有舉足輕重地位
類比IC產品雖然單價低,單顆價格低於1USD,但卻掌握整個系統電流、電壓控制,電流、電壓不穩定甚至會造成產品過熱、損毀等問題出現,故穩定性最為重要,在電子產品中具有舉足輕重地位。也因此類比IC具有產品生命週期長、取代性低、價格穩定等特性,故產品認證、推廣時間較長,一般而言需1~2年推廣期才可開始正式出貨,但是一旦打入客戶群後,產品除非發生重大問題或缺貨狀況,在穩定性等考量下,既使其他IC設計業者採取價格策略,亦難以被取代。
應用領域廣泛,利基型廠商具市場競爭優勢
國內類比IC公司產品應用領域包括MB、NB、LCD Monitor、DSC、MP3
Player等消費性電子產品為主,由於大部分廠商初期切入產品以PC相關為主,故MB、VGA等產品供應家數眾,競爭則相對激烈,目前國內包括立錡、茂達、富鼎先進等著墨較深,DSC亦面臨同樣狀況,由於市場成長趨緩,PWM
IC仍為國際大廠如Maxim等主導,國內供應商則為立錡、圓創、台灣類比等。
相對來看,NB、LCD Monitor切入廠商不多,屬利基市場,國內NB Power IC主要供應商為致新,LCD Monitor用PWM
IC則為台灣類比,LCD週邊應用以沛亨、崇貿為主,沛亨主力產品為LDO,崇貿則為AC-DC
Converter,由於客戶群已相當穩固,產品線亦趨於完整,雖然其他公司亦表示將跨入此應用領域,但尚未有明顯斬獲,短期內仍難以撼動致新、台灣類比於NB、LCD
Monitor市場地位。
陸、國內主要類比IC設計公司
1月營收為3.24億元,創單月歷史新高,主要是12月部分產品遞延至1月出貨,2月受到工作天數影響,營收下滑至2.73億元,MOM為-15.81%,預計3月將回升至1月水準,預估3月營收為3.2億元,MOM為17.35%,Q1營收為9.17億元,QOQ為5.37%,毛利率將持續上揚至40%,稅後EPS為2.6元,Q2雖為MB傳統淡季,其他應用領域包括DSC、手機、Handheld
Device等需求回升,預估Q2營收持續成長至9.52億元,QOQ為3.87%。2005年積極拓展非PC應用領域,下半年效應逐漸顯現,目前MB比重已降低至30~40%,新產品大尺吋LCD面板用PWM
IC已開始小量出貨,將成為今年營收主要成長動力之一,預估今年稅後EPS為11.32元。
自結2月營收為1.44億元,MOM為-13.37%,YOY為15.34%,3月需求回溫,營收將較2月成長,有機會高於1月水準,可延續至4月中旬。在毛利率方面,由於封裝成本提高,Q1毛利率將持續下滑,公司預估今年營收將較去年成長30%。研究部預估3月營收為1.8億元,MOM為24.84%,Q1營收為4.91億元,QOQ為-10.12%,Q2陸續推出新產品,預期淡季效應不若往年明顯,預估Q2營收為4.66億元,QOQ為-5%。茂達主力產品為MOSFET、LDO、Audio
Amplifier、PWM IC等,產品應用領域廣泛,預估今年稅後EPS為3.52元。
2月營收下滑至1.29億元,MOM為-5.51%,YOY為44.55%,3月回復成長動力,預計營收將回升至1月水準以上,預估3月營收為1.5億元,MOM為16.64%,Q1營收為4.15億元,QOQ為-11.17%。由於Intel於Q2開始推廣NAPA平台,預期將帶動NB需求量提升,研究部預期致新Q2營收將較Q1微幅成長5.69%,今年營收將較去年成長25%,毛利率將趨於穩定,維持在43%以上,扣除手機相關產品線營收後,預估今年營收將較去年成長55.65%,主要成長動力來自於新客戶加入以及市佔率提升,預估今年稅後EPS為17.56元。
自結2月營收為1.93億元,MOM為-21.69%,YOY為50.7%,營收下滑主因為MB相關產品線進入傳統旺季及工作天數減少影響,3月營收將回升至3億元左右,研究部預估3月營收為2.9億元,MOM為50.33%,Q1營收為7.29億元,QOQ為-19.89%,在毛利率方面,由於高壓MOSFET因良率問題造成毛利率偏低,故Q1整體毛利率將較去年Q4滑落,預估下滑至10.57%,Q1稅後EPS為0.46元。Q2產品線需求回溫,加上新產品效應開始逐漸顯現,預計營收將回升至7.63億元,QOQ為4.54%,今年稅後EPS為4.01元。
2月營收為1.03億元,MOM為-3.47%,YOY為24.01%,預計Q1毛利率低於去年Q4,費用與去年Q4持平。由於訴訟案等影響,造成崇貿於LCD
Monitor市佔率下滑,公司對於Q2營收看法保守,今年營收成長幅度將低於25%。研究部預估3月營收為1.1億元,MOM為7.27%,Q1營收為3.19億元,QOQ為-2.83%。在與PI訴訟案方面,預計今年認列訴訟費用維持在7,000萬元,ITC初判為5月中旬,終判為8月中旬,預估今年稅後EPS為6.01元。
1月受到低毛利率LDO產品出貨比重較高,毛利率下滑至25%,2月營收為6,373萬元,MOM為-3.66%,YOY為0.47%,3月營收呈現成長,Q1受到LCD
monitor客戶調整庫存與MP3
player市況不佳所影響,營運表現不如預期,預估3月營收為8,000萬元,MOM為25.52%,Q1營收為2.1億元,QOQ為-25.88%,預期後續客戶將開始回補庫存,營收將呈現逐季成長,且受惠於晶圓代工價格優惠助益,預期毛利率將提升至29%。主力產品LDO佔營收比重超過60%,主要應用產品別為Handheld、LCD產品,預估今年稅後EPS為3.51元。
表二、2005~2006年國內主要類比IC設計公司營運概況
|
營收(億元) |
稅後盈餘(億元) |
EPS |
05年(E) |
06年(F) |
YOY |
05年(E) |
06年(F) |
YOY |
05年(E) |
06年(F) |
6138茂達 |
19.08 |
22.27 |
16.75% |
2.37 |
2.87 |
21.32% |
2.90 |
3.52 |
6280崇貿 |
12.20 |
14.64 |
19.97% |
2.65 |
3.31 |
24.92% |
4.81 |
6.01 |
6286立錡 |
26.87 |
40.72 |
51.55% |
5.44 |
9.52 |
75.07% |
6.47 |
11.32 |
6291沛亨 |
10.09 |
10.64 |
5.39% |
1.01 |
1.29 |
27.99% |
2.74 |
3.51 |
8081致新 |
16.17 |
20.15 |
24.64% |
4.36 |
6.32 |
45.03% |
12.82 |
17.56 |
8261富鼎 |
30.11 |
39.10 |
29.86% |
2.52 |
3.50 |
39.21% |
2.88 |
4.01 |
資料來源:康和預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