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前言
投影機市場過去受制於日商控制微型顯示器面板產能及TI良率仍低的情況,因此出貨量無法有效提升,根據ITIS估計,去年全球出貨量僅108萬台。今年以來在TI及EPSON擴充產能下,市場供給量已明顯增加,國內廠商著眼於投影機市場高單價及未來前景氣看好,亦陸續投入研發及製造,但正值廠商一片樂觀聲浪之際,上半年因全球景氣減緩,高單價產品需求下降,投影機庫存正逐漸累積,目前看來投影機景氣已不如年初般樂觀,以下將分析目前投影機景氣及產業發展動態。
貳、內容
投影機發展狀況
投影機因光機內部中使用的光閥的不同,可區分為CRT、LCD(Liqud
crystal)、DLP(Digital light
pro)及LCOS四種投影機。根據ITIS估計,去年全球投影機出貨量居第一位為LCD投影機,市佔率達76%,而DLP投影機市佔率約22%,LCOS投影機因技術仍屬萌芽階段,去年出貨量仍屬少數僅佔1%,傳統CRT投影機因體積龐大、調整焦距不易,採類比顯像,已漸為市場淘汰,去年市佔率僅1%。過去因LCD投影機微型顯示器面板產能掌握於EPSON及SONY手中,且僅SONY的65%產能外賣,廠商採取以價制量方法,投影機出貨量難以大幅成長。為打破市場為日商壟斷的情況,TI自1996年開發出DLP投影機後,因其細緻的投影影像品質,及大幅縮減體積與重量,市佔率逐年提升,去年在DMD晶片良率增加,出貨量已由前年的15萬台增加至25萬台,約有六成的成長,2000年市佔率已達22%,對LCD投影機已造成強大的威脅。另外,1999年反射式LCOS投影機亦出現,由於其可避開穿透式液晶面板開口率的問題,且因採CMOS半導體製程,大量生產可降低成本,未來亦有機會搶攻除Epson、Sony及TI寡佔的部份投影機市場,目前投入廠商包括JVC、Aurora、Philips等(如表一)。
表一、全球微型顯示器產業概況
項目 |
LCD |
LCOS |
DLP |
生產廠商 |
EPSON、SONY |
JVC、Aurora、Philips、Micropix、Spata
light、Displaytech、Three-Five System、Micropixel |
TI |
產業特性 |
寡佔 |
中小型公司為主,積極與系統廠商合作,以分散風險 |
獨佔 |
佔投影機材料成本比重(2000年) |
40-44%(三片式) |
目前約38%,未來可望降至20% |
40-44%(單片式) |
擴產計畫 |
EPSON:2000年月產能為30萬片,預計2001年月產能可擴增至45萬片 SONY:2000年月產15萬片,2002年產能可倍增 |
2000年以前產量仍少,2000年以後多家廠商均有量產計畫 |
1999年產15萬片,2000年產達30萬片,2001年第三季起年產能可達70萬片 |
台灣廠商取得的難易度 |
賣方市場,不易大量取得 |
廠商量產後,可易取得 |
國內僅中光電、明碁及台達電取得TI授權 |
資料來源:ITIS計畫,2001/3
就各投影機的優缺點比較(表二),DLP因具有高解析度與高亮度等優點,逐漸朝向大型投影機及電影放映機用等高階機種,及2Kg或以下超小型結構上優勢等兩極化發展。而目前的背投影電視或一般簡報及公司會議則以LCD投影機為主軸。另外,隨著LCD面板高開口率的技術日趨成熟,亦逐漸往小尺寸的開發,未來投影機競爭主軸,將逐漸由重量、亮度或解析度上,移至商品化的價格上。目前DLP的光機引擎中DMD及控制IC全掌握於TI手中,出貨量仍大幅低於LCD,為影響市佔率的主要原因。而LCOS產品良率仍低,產品大量出貨時程預計在2002年以後。根據ITIS預估,至2003年預計LCD市佔率仍達69%,DLP市佔率可達28%,LCOS則僅3%。未來如何提升產品良率,有效降低原料成本,將成為各項產品致勝的關鍵。
表二、各投影機的優缺點
|
LCD |
DLP |
LCOS |
開口率 |
○ |
☆ |
☆ |
光利用效率 |
○ |
☆ |
△ |
解析度 |
SVGA、XGA、SXGA |
SXGA、UXGA |
SVGA、XGA、SXGA |
熱忍受力 |
○ |
☆ |
△ |
資料來源:IT
IS計畫,2001/3
註:優異性,☆>△>○
全球景氣減緩,今年投影機需求量可能不如預期
去年下半年以來包括SONY、EPSON及TI皆積極擴充產能,其中SONY月產能由2000年的30萬片,增加至2001年的45萬片,產能擴增5成;而TI年產能預估由2000年的30萬片提升一倍。各研究機構(表三)對今年全球投影機的需求量一般預估可達138萬台至160萬台,分別較去年成長28%至39%。
表三、各研究機構對全球投影機需求預估 單位:千台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ITIS |
768 |
1080 |
1380 |
1701 |
2053 |
成長率 |
- |
41% |
28% |
23% |
21% |
史野經濟研究所 |
750 |
1150 |
1600 |
2050 |
- |
成長率 |
- |
53% |
39% |
28% |
- |
資料來源:IT IS,2001/3,史野經濟研究所
由於廠商看好未來投影機市場成長率仍高,因此中游的投影機製造廠皆積極備料,孰料今年全球景氣下滑超乎預期,高單價產品銷售不易,使零件及成本庫存嚴重,目前初估可能需要二至三個月的時間去化。由於SONY、EPSON及TI在新產能開出後,即可能面臨產能過剩的狀況,近期SONY已放寬對台灣廠商的供給量,由每月的幾百套放大至幾千套,一向堅持LTPS
LCD面板不外賣的EPSON亦傳出已與華映達成協議,華映將可望成為台灣第一個採用EPSON面板的廠商。但在產業景氣減緩,庫存增加的情況下,國內廠商對今年全年投影機的預估已趨向保守,若庫存無法有效消化,今年投影機市場可能出現零成長。
國內廠商成立LCOS投影機聯盟
過去因日商嚴格控制面板的供貨,且國內廠商亦僅有中強光電、明碁及台達電得到TI的授權,另外,燈泡亦掌握在大廠手中,去年台灣佔全球投影機的產值僅約5.2%。由於投影機毛利率仍高達20%以上,國內多家廠商仍躍躍欲試,LCOS投影機因可不受國際大廠產能影響,被視為國內投影機產業另一絕佳發展的方向。日前聯電出面主導成立LCOS聯盟,LCOS未來將可填埔聯電晶圓廠的部份產能,整體投影機產業的聯結關係亦已完整,其中聯電、友達光電將主要負責生產面板,國內主要的投影機廠包括中強光電、明碁、大億、世界巔峰等則負責製造及生產,美國LCOS技術的領導廠商Aurora,則提供面板設計。
目前台灣廠商投入數位投影機顯示領域超過30家,除光學引擎及整機系統外,在關鍵元件部份,亦一改過去受制於外商的情況,包括LCOS面板研發、光源燈泡和光源系統、合光稜鏡、分光鏡、投影鏡頭等,均已陸續有廠商投入(表四),建構成完整的投影機產業鏈。未來在投影機價格走跌的情況下,日商可望逐漸釋出面板,國內廠商仍有機會爭取OEM及ODM訂單,另外,雖然目前LCOS仍面臨良率不佳的情況,但未來在LCOS逐步量產後,若採單片式設計,2003年投影機價格可朝向1000美元邁進,成本下降的優勢將有機會搶攻市場。
表四、台灣數位投影機產業結構概況
領域 |
項目 |
廠商 |
上游元件 |
光學燈泡 |
國喬光技、工研院材料所、永炬 |
鏡片 |
光群、益進、保勝、亞洲光學 |
鍍膜元件 |
劍度、益進 |
LCOS面板 |
碧悠、激態、台灣微型影像、前錦科技 |
中游組件 |
光學引擎 |
自行研發:慧生、大億、捷揚、前錦、明碁、世界巔峰 工研院技轉:華映、誠洲 |
外殼模具 |
華孚科技 |
|
整機製造 |
前投式 |
中強光電、明碁電通、台達電、世界巔峰、前錦、創日、華映、質佳、鴻友、致伸、青雲電器、誠洲、英保達、博新開發、光群、美視科技 |
|
|
背投式 |
台達電、青雲電器、華映、前錦 背投螢幕:精碟 |
|
測試儀器 |
慧生、致茂、光電所 |
|
通路品牌 |
優派、甲尚、恒威、喜誠、天剛、佳能、富磐 |
資料來源:電子時報
參、結論
目前受全球景氣不佳,復甦狀況仍不明朗,第三季投影機庫存仍有待消化,短期間國內相關投影機廠商出貨量將受到影響。但中、長期來看,由於未來市場成長空間仍大,加上國內廠商陸續投入LCOS投影機上中下游的研發與製造,未來因成本降低將有機會搶佔部份投影機市場。國內廠商以中光電目前投影機出貨量最大,明年與聯電等廠商合作的LCOS投影機將陸續推出,未來營運仍具爆發力,建議逢低仍可留意。
(本文摘自富邦證券--八月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