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
年以來,台股從23000點一路走高,市場情緒高昂,資本市場顯得一片繁盛。然而,實體經濟端的消費力道、企業擴張節奏與薪資成長幅度,尚未與這波漲勢一起躍升。我們認為,這樣的落差並不令人意外,因為股市所反映的本質是預期,而非產出本身。正如GDP的構成來自消費、投資、政府支出與淨出口,而股市仍只是經濟的櫥窗,並不直接在其中。真正能讓股市上漲轉化為經濟能量的,是人們因為帳面財富增加而提高消費與投資意願的「財富效果」。
然而,台灣的財富效果一向偏弱。高儲蓄文化讓家庭傾向把獲利留著備援,而不是提高日常消費;高房價則進一步把資金吸往不動產,使得股市獲利最終被鎖在固定資產裡,而非流動的經濟活動中。當股市賺來的錢變成房子頭期款,資金從本來可能流向餐飲、旅遊、家電、教育的消費,轉而變成靜態持有,財富效果自然難以擴散。我們認為,這正是台灣長期呈現「股市熱、房市熱、消費卻相對冷靜」的結構性落差核心。
因此,在這波股市上漲的背景下,政府能否適度介入,藉由政策性引導將財富效果擴散到實體經濟,將決定今年的成長能否更具厚度。我們主張,政策的重點不在刺激股市本身,而是在於創造一個使家庭敢於提高消費、企業願意增加投資的環境。
首先,我們認為政府需要降低家庭的固定支出壓力。當托育、長照、房租或交通等支出減輕,家庭可支配所得自然增加,若能當責地持續推進全民減稅,也將有所助益。如此一來,即便股市獲利只是帳面數字,人們也會更願意將部分資源投入日常消費。這並非補貼投資,而是透過減少不確定性,讓財富效果更容易發生。
其次,我們主張應建立機制,使資本市場的信心有機會轉化為企業的實質投資。中小企業的設備更新、數位轉型與研發投入,是台灣經濟能否提升生產力的關鍵。透過投資抵減、研發補助與創新計畫,政府能讓民間資金進入更具生產性的領域,使股市的熱度不只集中在大型科技企業,而能推動更廣泛的產業群向前移動。
第三,我們認為房市政策必須重新定位。如果房地產持續吸走家庭的所有可用資源,財富效果永遠無法滲透到實體經濟。政府需要在供給端加快都更流程、釋出可用土地、提高公共住宅興建速度,以降低房價對整體經濟的吸金力。只有當房市不再是資金唯一的出口,家庭才可能把股市獲利轉化為多元的消費與投資行為。
最後,我們主張必須強化社會對未來的信心。能源政策的穩定、醫療與長照的不確定性下降、薪資成長具備可預期性,這些看似宏觀的政策環境,其實會深刻影響家庭是否願意將「帳面財富」變為「實質支出」。
畢竟,財富效果的前提並非資產上漲,而是對未來的不恐懼。
台股站上歷史高點固然是一個資本市場上的里程碑,但真正會決定今年經濟面貌的,是這些資產漲幅能否化為巷口早餐店、菜市場,零售乃至旅遊業的真實收入。我們認為,政府若能在社會保障支出、產業升級與房市調節三個面向上做出更細緻的引導,這一波股市上漲將更有機會轉化為國家的實質成長動能,而不僅只是資本市場的孤島式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