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產品線較為完整的電感生產廠商
人氣(0)
2001/09/06 00:00
(富邦證券 提供)
預估損益表 單位:千元
年度 |
87年 |
88年 |
89年 |
90年預估 |
營業收入 |
773,892 |
839,260 |
996,451 |
1,030,176 |
未實現銷貨利益 |
3,017 |
6,202 |
1,376 |
-- |
營業毛利 |
131,464 |
193,086 |
261,572 |
280,721 |
毛利率 |
17.4% |
23.7% |
26.4% |
27.2% |
營業利益 |
13,691 |
89,419 |
135,063 |
165,600 |
營益率 |
1.8% |
10.7% |
13.6% |
16.1% |
營業外收入 |
22,464 |
62,280 |
140,797 |
129,569 |
營業外支出 |
25,820 |
84,172 |
59,903 |
17,144 |
稅前純益 |
10,335 |
67,527 |
215,957 |
278,027 |
所得稅費用(利益) |
778 |
-9,701 |
39,088 |
37,534 |
稅後純益 |
9,557 |
77,228 |
176,869 |
240,494 |
期末資本額 |
671,310 |
801,310 |
844,800 |
903,000 |
每股稅後純益(元) |
0.14 |
1.08 |
2.09 |
2.66 |
註:90年預估為研究員自估
壹、投資建議
奇力新為國內產品線較為完整的電感生產廠商,由於電感的材料粉末需自行調配,進入障礙相當高;奇力新因擁有開發材料的能力,可不斷提昇產品的層次,未來在與國巨飛磁廠的技術交流下,往小型及高頻產品發展。目前電感市場主要為日商為主,國內廠商市佔率仍低,奇力新除了不斷增加產品線的廣度,行銷上的耕耘成效也將逐漸浮現,可預期未來市場佔有率將逐年增加。該公司將於9月18日掛牌上市,以掛牌價30元來看,本益比約11倍;但未來奇力新獲利的成長性相將較其他上市櫃電阻、電容公司來的高,因此建議買進。
貳、公司簡介
民國61年,數位任職於台灣TDK工廠的工程師,鑑於國內電感全部仰賴外商,於新竹湖口創立奇力新公司,生產傳統線圈系列產品,自產自銷;先後並自行研發配製出鎳鋅鐵蕊、錳鋅鐵蕊、鐵粉鐵蕊和鎂鋅鐵蕊等粉末,並在斗六建立粉末工廠,供應湖口工廠鐵蕊和線圈的生產。有了自行配製粉末和燒結鐵蕊的技術,更陸續開發出各種不同製程的電感產品,如EMI濾波器、SMD電感、繞線式晶片電感、積層印刷式阻抗器、積層印刷式電感、高頻陶瓷電感等各系列產品。85年國巨加入成為股東,目前持股為17.25%,主要經營階層亦來自國巨,屬於國巨的核心事業群。
參、產業概況
電阻、電容和電感是電子電路中用量最多和最基本的元件,合稱為三大被動元件,是任何電子電路不可或缺的裝置。電感在應用上,大致可分為三大類,EMI(電磁干擾)防治、訊號處理和功率應用,其應用於通訊元件濾波器之低電力實頻帶與脈衝變壓器之使用、電源供應器、消費性市場的電視的偏向軛及馳返變壓器、音響天線棒抗流圈等,以及電腦、消費性電子產品、行動電子產品的電磁干擾(EMI)消除,應用範圍相當廣泛。
一、上游材料粉末需自行生產,進入障礙較高
電感由鐵蕊、線圈及端電極所構成,鐵蕊係由錳鎳鋅氧化鐵鐵等粉末經由不同的配方,再以燒結技術,生產鎳鋅、鋅錳鐵蕊。由於不同的配方及燒結技術將影響電感的電感值,對產品的應用層次亦有所影響。因此廠商若要提供全系列的產品,需具有研發粉末的能力,國內業者除了奇力新外,其他廠商鐵蕊多外購,多專注於部分產品,奇力新因具自行開發粉末的領域,可提供的產品線較國內業者廣。
二、晶片型電感為未來發展的趨勢
晶片型電感與傳統繞線式電感之差別在於:繞線式電感是在磁蕊外部纏繞線圈,因此,在通電流時產生之磁束迴路將延伸至磁蕊的外部,形成磁漏的現象,造成電磁干擾的來源之一。而積層晶片電感也是由磁蕊、線圈及端電極所構成,但是線圈是被製作在磁蕊的內部,因此,所產生之磁束迴路被侷限在磁蕊內部而不會造成磁漏,非常利於運用在須高密度元件裝配電子產品。另外,由於特殊的製程方法,積層晶片電感的小型化程度遠較繞線式電感為高。
由於SMD製程的普及,電子產品頻率越來越高,產品相對要求高感值亦大為降低,趨向小型化,誤差值縮小;加上DIP線腳產品因高頻或波長效應的關係,缺點暴露無遺,漸不合時宜;再者,SMD積層式印刷為閉磁路方式,磁場不外漏,本身並無EMI(電磁干擾)問題;另外SMD積層印刷方式適合大量生產;綜合以上各種原因,電感產品將逐漸由SMD積層式晶片所取代。
三、全球電感市場我國廠商市佔率低,具相當大成長空間
全球被動元件依產量排序分別為電阻、電容、電感;而產值依序為電容、電感、電阻,平均單價和利潤則依序為電感-電容-電阻。2000年臺灣被動元件佔全球產值比重分別為電阻8.1%、電容7.1%、電感5.2%;而九成以上全球電感市場仍為日本廠商所壟斷。未來電感市場仍可穩定成長,國內廠商因市佔率低,若在產品層次得以提昇,成長空間將相當大。
全球電感市場 單位:百萬美元
地區\年 |
1998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
北美 |
2,241 |
2,434 |
2,815 |
2,851 |
3,089 |
西歐 |
1,055 |
1,135 |
1,289 |
1,298 |
1,371 |
日本與遠東 |
2,532 |
2,595 |
2,947 |
3,030 |
3,247 |
其他地區 |
342 |
489 |
538 |
551 |
623 |
合計 |
6,170 |
6,653 |
7,589 |
7,730 |
8,330 |
Source:Electronic Outlook Corporation First Quarter 2001
肆、營運狀況
一、生產產品以鐵蕊及電感為主
奇力新生產的鐵蕊主要分為錳鋅鐵蕊及鎳鋅鐵蕊,錳鋅鐵蕊除可直接銷售外,可做為傳統線圈之材料;鎳鋅鐵蕊除直接銷售,亦可為變壓器之材料。該公司為國內第一家自行研發配製鐵蕊之廠商,近年銷售金額均維持2~3億元的水準。SMD線圈於85年多為SB系列產品,主要應用範圍為資訊、家電、通訊用品之EMI(電磁干擾)防治,86、87年則因技術提升,增加應用於訊號處理及功率應用之CL系列晶片電感,88、89年隨著手機、PDA、藍芽等高頻產品發展,又增加高頻產品可使用之LCN、CLH系列晶片電感。隨著資訊、通訊市場所需之表面黏著技術的快速發展,及元件晶片化之發展趨勢,SMD線圈產銷量值急速成長。 一般型線圈因技術層次較低,大多數於大陸東莞廠生產,利潤得以維持穩定。
單位:新台幣仟元
年度
主要產品 |
89年度 |
銷售額 |
比例 |
一般線圈 |
386,913 |
38.83% |
SMD線圈 |
311,523 |
31.26% |
鐵蕊 |
296,982 |
29.80% |
其他 |
1,033 |
0.11% |
合計 |
|
|
資料來源:奇力新公司提供
二、產品應用範圍廣,下游客戶分散
產品應用範圍相當廣,89年以應用範圍劃分資訊產品佔37%、通訊產品佔32%、消費性電子產品佔13%、汽車3%等。奇力新部份產品透過國巨銷售,其餘客戶包括大同、宏碁、大眾、台達、聲寶、東訊、神達、慧智、東元、松下等;國外主要客戶則有AT&T、ERICSSON、NOKIA、SONY、WESTERN DIGITAL、THOMSON、NORTHERN TELECOM等。由於電感產品有EMI及EMC等規格限制,為Design In產品,爭取成為供貨廠商需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一旦成為供貨廠商後,均能維持穩定的供貨關係,90年奇力新已成為廣達的供貨廠商,目前筆記型電腦電感零件多為日系產品,未來可取代的市場相當大。
銷售區域 單位:新台幣仟元
年度
分佈區域 |
87年度 |
88年度 |
89年度 |
金額 |
佔營收比率(%) |
金額 |
佔營收比率(%) |
金額 |
佔營收比率(%) |
臺灣 |
458,969 |
59.31 |
430,699 |
51.32 |
477,334 |
47.90 |
美洲 |
154,611 |
19.98 |
140,438 |
16.73 |
186,901 |
18.76 |
亞洲 |
98,414 |
12.72 |
123,385 |
14.70 |
108,304 |
10.87 |
其他 |
61,898 |
7.99 |
144,738 |
17.25 |
223,912 |
22.47 |
合計 |
|
100.00 |
|
100.00 |
|
.00 |
資料來源:奇力新公司之財務報告
近三年前5大客戶 單位:新台幣仟元
年度 |
87年度 |
88年度 |
89年度 |
排名 |
客戶名稱 |
金額 |
% |
客戶名稱 |
金額 |
% |
客戶名稱 |
金額 |
% |
1 |
國巨 |
63,978 |
8.26 |
ABBEY(註) |
104,018 |
12.39 |
奇力新 |
141,858 |
14.24 |
2 |
CHK |
60,153 |
7.77 |
國巨 |
84,885 |
10.11 |
國巨 |
109,682 |
11.01 |
3 |
THOMSON |
52,521 |
6.78 |
ELAMEX |
60,983 |
7.27 |
THOMSON |
54,992 |
5.52 |
4 |
ELAMEX |
37,813 |
4.88 |
GCI AT&T |
53,497 |
6.37 |
LAC |
40,039 |
4.02 |
5 |
GCI AT&T |
34,168 |
4.41 |
THOMSON |
49,128 |
5.85 |
INDUCTOR |
36,597 |
3.67 |
資料來源:奇力新公司提供
註:奇力新國際原名艾比國際(ABBEY),於88年8月更改名稱
三、競爭者雖多,奇力新為國內少數可提供完整產品線的公司
由下表來看,國內可同時提供一般型及晶片型線圈產品的公司相當少,三禮、千如、恒和以一般型線圈為主;台慶與美磊則著重於晶片型產品,其材料多為外購;與奇力新產品較多相似者為日本的TDK。由於於上游原料粉末若以不同的配方及燒結技術將影響電感的電感值,對產品的應用層次亦有所影響,奇力新因有開發粉末的能力,可持續開發新產品,競爭能力較國內其他業者佳。
競爭項目 |
主要競爭對手名稱 |
線圈 |
線圈(Coil) |
臺灣:三禮、千如、恒和、剛松、麥登、精業 |
晶片(SB) |
臺灣:台慶、美磊、年程、南旭、鈺凱、乾坤 日本:Murata、TDK、TOKIN、太誘 韓國:CTC、SamSung 美國:AEM、Steward |
鐵蕊 |
錳鋅(Mn-Zn) |
臺灣:大冶、加比、石門、研達、高科、越峰、鐵研 大陸:天通、東光、南京898、富華 日本:TDK、NICERA、TDK、TOKIN、TOKO、TOMITA 美國:Fairrite、Magnetics、MMZ、Steward 歐洲:Nehosei、Philips、Siemens、Thomson 韓國:BOAM、ISU、SAMHWA |
鎳鋅(Ni-Zn) |
臺灣:西北、耕芯、昌盛、華佑、億宇、憶興、富萊得、鈞寶 日本:TDK |
資料來源:奇力新公司提供
四、兩岸分工提昇競爭優勢
由於不少下游廠商已於大陸設廠,奇力新於87年經由奇力新國際有限公司投資大陸東莞奇力新電子公司,東莞奇力新主要為生產線圈及變壓器產品,亦為行銷據點,目前有4條生產線。東莞奇力新自87年11月開始營運,當年度虧損,88年已小幅盈餘6000元美金,至89年已獲利268萬元美金。目前一般型線圈多在大陸廠生產,未來產品線是否會調整將視公司發展規劃而定,由於東莞奇力新設廠年限不長,未來成長空間相當大。
五、國巨飛磁廠的技術奧援,提昇產品技術層次
飛磁為全球第二大磁性材料生產廠商,僅次於日本TDK,由於奇力新為國巨的核心事業體,飛磁與奇力新在技術上的合作已開始進行。飛磁磁性材料多應用在通訊產品上,奇力新在可取得高導磁係數材質原料後,對其開發通訊用產品具有相當大的幫助。加上未來飛磁將在資訊用在磁性材料擴產,其生產成本將低於奇力新,對於奇力新的成本的下降將具正面幫助。
六、預估90年稅前淨利將較89年成長28.7%
奇力新90年亦受全球經濟成長趨緩影響及大陸廠出貨量增加,營收實際達成將低於公司13.5億元財測目標,研究員預估全年營收為10.3億元,下半年在通訊用晶片電感出貨增加下,預估全年平均毛利率為27.2%,高於上半年24.8%。此外公司在費用的控制,營益率將由89年的13.6%提高為16.1%。業外收益部分,奇力新轉投資事業包括奇力新國際有限公司(轉投資東莞奇力新公司)、巨新投資(目前無投資標的)、志合電腦(88、89年陸續處分,89年底持股0.92%),因此主要業外長投收益為奇力新國際公司。89年權益法認列投資利益為6787萬元、短投市價回升利益約5000萬元,全年業外收益約1.4億;90年因大陸廠接單量增加及少部分債券基金收益,預估業外收益為1.29億元,稅前淨利為2.78億元,較89年成長28.7%,稅後EPS為2.66元。
伍、財務分析
年 |
85 |
86 |
87 |
88 |
89 |
負債佔資產比重% |
27.62 |
33.64 |
29.43 |
18.5 |
22.59 |
長期資金佔固定資產比率 |
199.53 |
244.78 |
257.93 |
316.31 |
235.46 |
流動比率% |
263.81 |
226.48 |
187.87 |
311.03 |
228.63 |
速動比率% |
180.11 |
181.98 |
142.36 |
236.19 |
154.44 |
應收帳款收現天數(天) |
110 |
136 |
103.47 |
102.91 |
101.11 |
平均售貨日數(天) |
87 |
93 |
71.33 |
74.04 |
92.29 |
股東權益報酬率% |
11.91 |
-23.31 |
1.43 |
10.04 |
18.23 |
88年在償還長期負債後,負債比率降為18.5%,89年為22.59%,就上市被動元件廠商來看,其負債比率低於國巨25.5%、智寶40.77%、世昕31.32%、高於匯僑工20.29%,就同業水準來看,財務結構尚健全。流動比率與速動比率均在安全的範圍內,短期償債能力尚佳。86年因同業殺價競爭毛利率下滑至15.8%,因而發生虧損,股東權益報酬率為負值;87年在經營層改組後,管理績效提昇及開發高附加價值產品,毛利率逐年提昇,獲利能力明顯轉佳,89年股東權益報酬率達18.23%,公司獲利能力高於同業水準。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