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面板成本分析
在面板廠成本方面,以目前32”的現金成本為324美元,17”的現金成本為92美元,32”的現金成本約為17”的352%,此比例與32”和17”的面積比例相近,主要是材料成本隨著面積增加而增加。隨著面板尺寸的增加,材料成本比重也逐漸增加,但折舊攤提的比重卻下降,以17”而言,材料成本比重約71%,但32”的材料成本比重則達到77%,反觀折舊攤提的比重,17”為11%,32”則下降至7%。另外在17”的成本中,彩色濾光片(Color Filter,C.F.)及背光模組(Back Light,B.L.)的成本比重約28%,但在32”的C.F.+B.L.的比重提升至37%,尤其B.L.的比重由14%提升至21%,目前5G以上的C.F.各面板廠皆已自製,使得C.F.廠的股價呈現持續破底,未來若各面板廠將B.L.改由自製,使得市場憂慮B.L.廠的股價是否如C.F.廠的股價般持續下滑,康和認為短期影響不大,長期而言,此風險仍需留意。
由於B.L.的成本比重已達2成以上,面板廠跨入B.L.領域已是早晚的事,主要取決於成本優勢,但也由於專業的B.L.廠應具有短期的成本優勢,仍能擁有面板廠的訂單,但可預期的訂單數量將每下愈況,因部份訂單轉移至面板廠自製,另外在面板廠自製達一定成果後,專業的B.L.廠的價格壓力也每日劇增,在出貨量減少及價格逐漸下滑,康和認為長期而言B.L.廠的股價修正壓力仍大,但短期而言(在06年底前),此現象並不會發生。
圖一:面板成本結搆
資料來源:Display Search提供,康和整理
圖二:17”與32”的成本分析
資料來源:Display Search提供,康和整理
貳、面板材料市場
依據IEK資料顯示,全球平面顯示器材料市場需求,由2004年之102.56億美元成長至2006年之166.01億美元,06年年成長率約為17.4%,預估在液晶電視與電漿電視的帶動下,平面顯示器原料之需求到2008年將再成長一倍,達213.12億美元。
在平面顯示器材料市場中,主要仍以液晶顯示器材料為主,產值比重皆維持近9成,預估2006年液晶顯示器材料產值達142.77億美元,YoY+15.7%,電漿顯示器材料為22.81億美元,有機發光顯示器之發展則較市場預期緩慢,其原料方面之需求僅有4360萬美元,2007年液晶顯示器材料產值達189.67億美元,YoY+14.3%,其中液晶顯示器材料產值年成長率達14.4%。
圖三:全球平面顯示器材料市場
資料來源:工研院IEK,康和整理
另外在背光模組方面,根據工研院IEK資料顯示,2005年為全球背光模組產業高度成長一年,年成長率達51.2%,2006也保有24.7%的年成長率,預期2007年產值可達126.75億美元,年成長率達16.5%。由於全球對TFT-LCD產品需求不斷增加,使背光模組之產值持續增長,在大尺寸背光模組應用方面,筆記型電腦用背光模組產值因需求穩定而呈緩步上升,而LCD監視器用背光模組,原本預期會受到需求成長幅度小及價格下滑速度較快影響,使其可能拉低整體產值成長幅度,但實際上受惠第三季時消費者對LCD Monitor有超乎預期需求,讓整年度LCD Monitor 用背光模組產值仍能維持一定水準,另在全球面板新增的產能方面,2006年新增6條生產線,其中有1條五代線,2條六代線,2條七代線及1條八代線,2007年也是新增6生產線,其中有1條五代線,1條六代線,1條七代線,1條八代線及2條九代線,帶動LCD TV面板及背光模組之需求成長,使TV用背光模組產值為整年度成長最快速且貢獻最大;而在中小尺寸背光模組方面,隨著行動電話應用及車用螢幕等市場發展,中、小尺寸背光模組產品產值也成長迅速;因此預估未來雖LCD產品價格會下滑快速,但在LCD TV需求持續成長,背光模組產值仍成長可期。
圖四:全球背光模組產值
資料來源:工研院IEK,康和整理
參、背光模組發光方式
主要分別側邊式及直下式,目前NB面板的背光源主要是採側邊式,因NB要求的厚度較薄,在只使用1支冷陰極燈管(CCFL)放於側邊,為彌補亮度,則NB的背光模組皆採用兩片稜鏡片(一般光線是由X軸光譜及Y軸光譜所組合成,第一片稜鏡片負責將X軸光譜的光線導正並垂直向上,而另一片稜鏡片則負責Y軸光譜的導正)。直下式背光模組是將燈管置於導光板下方,由於燈管數量較多,因此有較佳的亮度表現,故只需一片稜鏡片,多應用於MTR.及TV,MTR.的背光模組採用導光板及擴散膜,TV的背光模組採用擴散板及擴散片。
圖五:側邊式(上圖)及直下式(下圖)
資料來源:康和整理
肆、背光模組成本分析
背光模組主要由導光板、擴散膜、稜鏡片、反射片、塑膠框等材料組成,這些材料成本佔背光模組總成本的78~89%(除材料成本外,人工成本為5~7%,製造成本為6~15%)。若單就材料成本來看,稜鏡片、擴散板及擴散膜的比重達到5成以上。
圖六:背光模組材料成本比重
資料來源:康和整理
伍、背光模組各主要零組件
冷陰極燈管(CCFL):自05’4Q開始,全球燈管廠產能都有倍增計劃,主要是著眼於液晶電視市場的快速成長,但由於產能開出速度遠大於需求,再加上新進入者皆以降價方式跨入市場,使得06’2Q的ASP下滑約1成,3Q再度下滑2成,康和認為4Q將呈現持平或小幅下滑,06年全年ASP將下滑約3成,預期至07’1H前,此CCFL的ASP仍有下滑壓力。
圖七:全球CCFL廠商產能(單位:千支/月)
資料來源:Display Search,康和整理
光學膜(擴散膜、稜鏡片、反射片):首先在擴散膜方面,目的是將背光的光源均勻化,以減少光線干涉現象產生的明暗不均問題,擴散板與擴散膜功能類似,擴散板一般用於直下式背光模組,比起擴散膜,擴散板的厚度較厚,具有支撐效果,一般在設計上會將擴散膜及擴散板相互搭配使用。由於擴散膜、擴散片及擴散板的進入障礙並不高,近期韓國廠商如SKC以低價傾銷台灣,面板廠為降低成本,致市場受到降價之衝擊,2005年擴散膜ASP約降10~12%,預估2006年降幅在15%以上。
目前全球擴散膜製造與生產是以日本為主,擴散膜主要供應商為日本惠和、Kimoto、Tsujiden,韓國SKC等,日商全球市佔率約72%,韓商市佔率約24%,其中SKC擁有光學PET 基材之製造能力與擴散膜之生產能力,至於日本之擴散膜廠商目前均須向外購買PET 基材再做二次加工,無法完全掌握上游材料,因此SKC較具有成本優勢。
由於目前國內並無生產擴散膜,主要是向日商及韓商採購半成品加以裁切後,再售予背光模組廠,如華宏向Keiwa採購,宏森向SKC採購,目前華宏已有出擴散膜、擴散片及擴散板,而宏森主要以PC的擴散膜為主,預計2006年底可開始出貨擴散片。
圖八:全球光學膜供應商及產值
資料來源:康和整理
在稜鏡片方面,稜鏡片主要是將光源散射的光線向正面集中,並將視角外未被利用的光,利用折射原理,再循環利用,背光模組通常使用X軸與Y軸兩片稜鏡片。依據IEK的資料,2005年稜鏡片的產值為30.6億美元,相較2005年背光模組產值87.2億美元,比重達到35.9%,因此吸引各背光模組廠及面板廠跨入,但由於製作不易,再加上專利權的限制,使得宣誓介入者眾,但實際量產者少。3M在稜鏡片製作技術上有多項專利,市佔率達80%以上,雖然有其他供應商如日商Nitto Denko(日東電工,市佔率近20%)及Mitsubishi Rayon(三菱市佔率相當彽)等,但台商迎輝以自有技術,突破3M專利,已能順利量產,目前迎輝市佔率約10%以內。
圖九:擴散膜(擴散片及擴散板)及稜鏡片原理
資料來源:康和整理
由於原料市場集中度高,背光模組廠對稜鏡片缺乏議價的能力,因此背光模組廠利用V-cut導光板以減少一片BEF膜片,更進一步的往「3合1導光板」方向研發,結合導光板、擴散片、稜鏡片等3合1功能的新型材料,主要利用先進的微雕刻模仁技術及熱滾壓製程,生產出高輝度、薄型化的導光板,省去擴散片及稜鏡片的成本優勢,但此技術並不成熟,目前仍未有背光模組廠正式量產,因此康和認為背光模組廠能否跨入稜鏡片領域,持保留態度。
導光板:主要功能是將CCFL發射出的線光源,擴散成均勻的面光源。目前導光板的製作方式可分為印刷式及非印刷式兩種:印刷式是在導光板射出成型後,再用反射率高而且不吸光的顏料在導光板底面印刷網點。國內背光模組廠商基於產能效率的考量,楔型板通常為自行射出,而平板則由日本進口大片完成品再進行裁切。非印刷式是利用化學蝕刻、模具射出及精密機械刻畫等方式形成板上的網點或長溝,其中V-cut導光板因為板上的長溝具有稜形結構,同時有提高輝度的效果。由於印刷式導光板具有開發成本低及生產快速的優點,技術層次較低且成熟,因此目前許多BLM廠仍採用印刷式製程來生產導光板;非印刷式的技術難度雖然較高,但結構較為精密且輝度表現優異,亦可減少製程步驟,產能及良率較高,但是模具開發技術是瓶頸所在。目前國內背光模組的競爭優勢除了量產經濟規模外,掌握導光板生產技術是另一關鍵因素。就監視器導光板趨勢來看,過去在17與19吋多為外購裁切為主,今年以來各家業者皆積極開發技術導入生產,以降低生產成本。
陸、個股分析
中光電自結06’2Q營收101.46億元,QoQ-24.93%,YoY+2.87%,稅後盈餘5.63億元,QoQ-50.77%,YoY+28.64%,每股稅後盈餘0.84元,低於市場預期。3Q背光模組合併營收104.68億元(約佔營收比重6成),高於公司原預估的QoQ+15-20%,約可達到96.5-100.5億元,另外約佔3成營收比重的投影機。中光電的背光模組今年的出貨量將超過4000萬片,YoY+42%,其中以PC約占8成,LCD TV則占2成,TV以32”、37”及42”的尺寸為主。康和預估06年營收483.26億元,YoY+6.5%,稅後盈餘31.27億元,YoY+14.61%,每股稅後盈餘4.69元,07年營收536.42億元,YoY+11%,稅後盈餘33.78億元,YoY+7.99%,每股稅後盈餘5.06元,在公司逐步進入旺季且最壞情形已過,建議07年7-9倍本益比區間操作。
輔祥3Q合併營收52.73億元,QoQ+24.83%,符合預期,公司預估4Q合併營收仍可成長10%,約達60億元。7、8、9月合併營收持續創歷史新高,旺季效應明顯,主要是受惠友達訂單量的成長,目前約佔營收比重的65-70%,預期在4Q友達合併廣輝後,輔祥仍有再成長的空間。在合併毛利率方面,06’1Q約11%,2Q受到面板廠的降價壓力,合併毛利率下滑至8%,因近期面板價格已有回升,使得公司在ASP的下滑壓力減輕,康和認為仍呈現微幅下滑。在轉投資方面,在輔德高分子月眉廠(德固薩集團持股51%,輔祥持股49%)方面,預計於06年底前建廠完成,07’1Q量產,產能約4萬噸/年,預計將符合輔祥100%的需求,主要是生產PMMA高分子塑化原料,將可提高導光板及擴散板的自製率,預估導光板成本可下降5-10%,擴散板成本可下降10%以上。另外在與友達合資的達運,友達持股50%,輔祥持股25%,預計07’1H在蘇洲及廈門開始量產,主要以TV的背光模組為主。另外新產能方面,公司預計07’2H的廈門廠(輔祥100%持股)將正式量產,目前產能並未規畫,主要是提供給友達。未來背光模組將由Panel廠自製的趨勢,但輔祥因往上游原料及下游客戶的發展,預期影響將降至最低。康和預估06年營收117.19億元,YoY+18.8%,稅後盈餘6.98億元,YoY-31.01%,每股稅後盈餘3.04元,07年營收142.97億元,YoY+22%,稅後盈餘8.71億元,YoY+24.74%,每股稅後盈餘3.79元,建議07年本益比8-11倍區間操作。
華宏9月合併營收達5.15億元,台灣單一地區營收達4.48億元,均創下歷史新高,主要受惠於TFT LCD面板產業加溫及旺季效應,光學膜片等關鍵零組件需求回升,以及在客戶訂單增加及大陸廠產量持續擴增。華宏9月合併營收5.15億元,YoY+29.34%,MoM+8.53%。華宏3Q合併營收為13.74億元,QoQ+18.5%,累計2006年前9月合併營收達37.36億元,YoY+36.37%。在產能擴充方面,首先在擴散膜及反射片,台灣廠至年底維持單月500萬片產能,蘇州廠將由9月份950萬片,年底達到1050萬片,惠州廠由9月份250萬片擴增至300萬片,台灣及大陸廠總產能將由9月份1700萬片擴增至1850萬片,YoY+37%。在TV擴散板方面,蘇州廠9月份已有40萬片產能,將維持至年底,台灣官田廠則由9月25萬片,年底擴增至50萬片,06年底TV擴散板產能、達90萬片/月,YoY+260%。其中,蘇州廠主要配合友達,惠州廠將來配合奇美電華南地區佛山廠,大陸蘇州廠已有液晶電視用擴散板生產線,惠州廠未來也可能設置擴散板生產線,主要著眼於面板廠 (如奇美及群創)在華南地區設廠的需求。康和預估06年營收52.57億元,YoY+53.23%,稅後盈餘8.09億元,YoY+10.96%,每股稅後盈餘11.98元,07年營收65.19億元,YoY+24%,稅後盈餘9.34億元,YoY+15.46%,每股稅後盈餘13.83元,目前07年本益比僅12倍,尚屬合理,建議買進,目標價在07年17倍本益比。
宏森主要以裁切擴散膜為主,公司是向韓商SKC(全球市佔率約15%,SKC持宏森的股權約6%)進貨後,再裁切送至台灣的背光模組廠,因此宏森負責出貨予台灣面板廠(含大陸),而SKC則以Samsung及LPL為主,目前SKC及宏森皆尚未出貨至大陸的面板廠。預估06年營收將可較05年成長1倍,07年營收可再成長3成,06年營收大幅成長的原因是產能的擴充,由05年平均3KK/月,提升至06年目前的10KK/月(以19”面積計算),預計06年底將擴充至12KK/月,主要以TV為主。康和保守預估06年合併營收10.04億元,YoY+76.73%,稅後盈餘1.03億元,YoY+7.47%,每股稅後盈餘2.9元,07年營收13.85億元,YoY+38%,稅後盈餘1.25億元,YoY+21.31%,每股稅後盈餘3.51元,建議在07年本益比13-17倍區間操作。
迎輝主要生產聚光片為主,06’1H合併營收8.03億元,YoY+20.41%,稅後盈餘4.39億元,YoY+18.99%,每股稅後盈餘7.19元。其中06’1H合併毛利率達79.09%。在聚光片方面,目前單月產能約461 km2,今年底前月產能擴充至975 km2,成長率111.5%,目前產能利用率低於20%,生產良率35%,產能利用率及良率皆偏低,但毛利率仍能接近8成,公司認為主要是模具自行開發及專利權的保障。以模具而言,公司自行開發成本約600萬元/台,若以外購方式,成本將高達1億元,且主要的模具是一個長1.5m,直徑30cm的滾輪,而滾輪上有精密的刻痕,利用此刻痕在聚光母片上壓鑄且固化後,產出聚光片(聚光片有兩層,一層是以PET為基材,上層是Methacrylic,刻痕是壓鑄在Methacrylic材質上),因此滾輪使用壽命約3-5天,由於自行開發,因此模具費用低於市價,使得聚光片單片認列模具折舊費用比例偏低。依據目前台灣各面板廠出貨量來看,3Q出貨量較2Q成長10-20%,且LPL 3Q出貨面積較2Q成長34.21%,因此康和預估06’2H可達13.16億元,1H:2H的營收比重為38%:62%,預估06年營收21.19億元,YoY+12.02%,稅後盈餘11.42億元,YoY+22.15%,每股稅後盈餘18.72元。公司預計07’2H跨入擴散膜市場,目前擴散膜毛利率約30%,康和認為此策略是正確的,目前仍在認證中,依照公司目前的技術,康和認為擴散膜的營收及獲利貢獻應可期待。康和僅以聚光片的全球面板面積成長率預估07年為30%,預期07年每股稅後盈餘23.49元,由於聚光片為寡佔市場,建議買進,目標價20倍本益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