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 2000年上半年由於日本、韓國之新生產線開始加入量產,使得供給面之戰場不斷擴大,終於在2000年下半年發生供過於求之情況,使得全年度超額供給率達到2.35%;而至2001年時,由於台灣方面新世代之設備亦將開始投入量產,使得超額供給更加地擴大至16.9%。
- 2000至2001年由於台灣上游原料仍然供應不及、面板業者嚴重銷價競爭及部分業者開始攤提折舊新設備成本,使得面板業者面臨到獲利壓縮之雙重壓力。
- 2001年台灣面板業者競爭之優勢如下: (1) 整合台灣上游原料廠。(2) LCM後段模組將移至大陸生產。(3)
台灣面板廠商與國際大廠策略聯盟。明顯地,將人力成本較高之組裝段移至大陸已成趨勢,且未來TFT-LCD產業上中下游關係將類似IC產業形成一完整之供應鏈。
- 達?、奇美、廣輝在2001年由於產品線皆集中在大尺寸面板,因此在面臨到面板價格下跌出乎於預期之情形時將首當其衝,而華映在映像管部分尚佔總營收6-7成左右、聯友則因為尚有小尺寸可分別作為緩衝之途,因此整體對於大尺寸TFT-LCD產業的投資策略而言,2001年上半年宜採用保守之方式面對。
- 2001年由於台灣業者利用競爭優勢,具有策略聯盟色彩濃厚之業者將可渡過此波液晶循環中之最低潮期,而未來在低價液晶顯示器普及化後,將可大幅改善供需之間之不平衡關係,因此建議最佳之投資時機為2001年第四季之後;且在上市櫃中我們可留意達?、華映等目前已具有較穩定之內需市場將在上游物料整合之後脫穎而出。
壹、TFT-LCD結構及製程簡介
一、結構介紹
大尺寸TFT-LCD面板的定義為面板對角線在10.4”以上的TFT-LCD面板,液晶顯示器是利用入射光線偏極方向會因液晶分子排列方向改變而改變的原理設計出的顯示器,液晶顯示器具備面板厚度薄、重量輕、耗電量低與無輻射等優點;因此自發明以來,便被廣泛應用於筆記型電腦、行動電話、車用電視、電子計算機、掌上遊戲機、手錶、桌上型監視器、資訊家電產品等領域。
液晶顯示器的面板結構(如圖一),基本上是於兩片皆有偏光板與ITO(氧化銦錫,Indium Tin
Oxide)導電膜做電極的玻璃基板間,灌入液晶材料,下層玻璃有利用半導體製程做成的畫素(Pixel)結構,由於上層玻璃具有彩色濾光層,因此當光線通過時會顯示出紅、藍、綠三種顏色,再利用上下ITO導電玻璃間電位的差異可使液晶分子的排列方向產生不同程度的改變,進而使入射光線偏極化的方向與強度發生不同程度的改變,使得所輸出的光線得以有明亮與灰階的變化。
圖一、TFT-LCD面板結構圖

資料來源:1999 Electrics Industry YearBook ;中興證券整理
二、製程簡介
TFT-LCD面板的製程主要可分為三個階段 :
- Array製程或Panel製程 : 首先在玻璃基板上形成薄膜電晶體(TFT)陣列。
- Cell製程 : 其後將上下玻璃(陣列面板與彩色濾光片)貼合,並於其內灌入液晶。
- Module製程 : 最後則將貼合後的面板與背光模組、驅動與控制電路板等零組件組合。
由於各家面板廠商製程能力不同,使得在Array與Cell製程的良率上各有擅長,但Module製程因相對較單純,故平均良率皆高於前段二製程的良率,對於製程較成熟的廠家而言,Module製程良率甚至可高達98%以上。舉達?來說,全製程平均良率已達80%以上(業界之全製程平均良率為75%),但在三段製程分開來看,仍是以前段(Array)及後段(Module)最高,估計均應達95%,而中段製程(Cell)仍為三段中最低者,估計仍應有90%之良率。
貳、市場狀況分析
一、價格趨勢變化
2000年初時14”、15”面板價格分別約為550及600美元左右(價格變化趨勢如圖二所示),在那時仍然是供不應求之情況,且價格方面呈理性而緩慢之幅度下滑,但至2000年第三季供給需求差距拉近,加上韓國方面採用策略性降價之方式,導致價格受到嚴重下跌,預計至2001年第一季時,14”及15”面板價格分別為340及430美元,比較2000年初時之降幅分別為38%及27%;而至2002年第一季時價格分別下降至270及370美元,比較2001年初之價格降幅分別為15%及14%,因此2000年價格快速下降的趨勢將在2001年底時有趨緩之情形(降幅如表一所示)。
由於面板價格出乎預期地下跌,主因為供需狀況失去了平衡;因此,在接下來之章節中將分別討論供給與需求及其相互關係。
二、市場需求面分析
由於面板規格眾多,且各世代生產線皆有其最適合的切割尺寸;若以在筆記型電腦與LCD監視器的應用上,則現在及未來將分別以14.1”與15”面板為市場需求主流。
如圖三所示,LCD監視器的需求量在2001年預估可達1000萬台以上,年成長率約60%,2002年更將挑戰1400萬台以上的水準,亦呈現約35%之高成長性,至2004年全球需求為2500萬台。因此,以目前的市場規模來看,至2004年整個市場還有2.5倍以上成長空間。
在筆記型電腦方面,2001年時將可達2400萬台,成長14%,2002年可達2700萬台,成長13%。對於筆記型電腦而言雖然每年仍繼續成長,但是過去高度成長的時代似乎已不在了,且由2001年至2004年卻只剩下1.5倍之成長空間;由此看來,NoteBook成長空間似乎已受到壓抑,而LCD
Monitor具有較高之成長性。
圖二、面板價格片化趨勢 單位: 美元

資料來源:中興證券整理預估
表一、面板價格下降幅度預估
|
2000Q1(美元) |
2001Q1(美元) |
2002Q1 (美元) |
2000Q1~2001Q1 降幅(%) |
2001Q1~2002Q1 降幅(%) |
14”面板 |
550 |
340 |
270 |
- 38 |
- 15 |
15”面板 |
597 |
430 |
370 |
- 27 |
- 14 |
資料來源: 中興證券整理
圖三、Notebook 與LCD monitor 市場需求分析 單位:千片

資料來源 : MRI;中興證券整理
三、供給面分析
目前全球有能力量產大尺寸TFT-LCD面板的廠商超過20家,其中多數集中於日、韓,技術上日、韓亦具有領先市場的地位。至於國內,則自華映於1997年投入後,陸續有:達?科技、奇美電子、聯友光電、瀚宇彩晶及廣輝電子等公司,採取與日本廠商技術轉移或自行開發的方式,投入量產的行列,表二為目前台灣TFT-LCD廠商發展的現況;預計在2001年投產的業者有廣輝第3.5代及達?、華映、奇美等第四代設備,其中廣輝則是較晚進入量產的廠商。
在面板供給數方面,我們以14吋面板為例(如圖四所示),1999年時台灣面板數(約137萬片)尚不足以和日韓(分別約1840及1194萬片)相對抗,但到2001年時,為使其符合最佳之經濟效益,台灣業者將第3.5代之前的製程幾乎用於投產14”面板,以供應於其下游NB廠所使用;而將較新世代之基板投產用於更大尺寸面板之製作,以供應LCD
Monitor 及LCD TV
之應用;所以在2001年時台灣所生產之14”總面板數(約1658萬片)將會逼近於韓國之14”面板產能(約2228萬片),差距已不到600萬片。
表二、台灣TFT-LCD生產廠商概況
廠商 |
設備 世代 |
基板尺寸(mm) |
月產能(千片) |
主要切割尺寸(吋) |
投資金額億台幣 |
量產 時間 |
技術來源 |
達? |
第3.5代 |
600*720 |
30 |
13.3、14.1 |
200 |
1999/3Q |
日本 |
第4代 |
680*880 |
30~45 |
15、17吋 |
2001/1Q |
IBM |
華映 |
第3代 |
550*670 |
30 |
12.1吋 |
200 |
1999/2Q |
三菱 |
第4代 |
680*880 |
30~45 |
15、17吋 |
2001/2Q |
電機 |
奇美 |
第3.5代 |
620*750 |
30 |
14.1吋 |
200 |
1999/3Q |
自研及富士通 |
聯友 |
第3.5代 |
610*720 |
30 |
13.3、14.1 |
170 |
1999/4Q |
松下 |
瀚宇 |
第3代 |
550*650 |
30 |
13.3吋 |
188 |
1999/4Q |
東芝 |
第3代 |
550*650 |
30 |
188 |
2000/2Q |
廣輝 |
第3.5代 |
620*750 |
30 |
14.1吋 |
|
2001/1Q |
夏普 |
資料來源:ITIS;中興證券整理
表三、日韓TFT-LCD新生產線投入狀況
國家 |
廠商 |
設備世代 |
基板尺寸(mm) |
月產能(千片) |
主要切割尺寸(吋) |
投資金額(日圓) |
量產時間 |
日本 |
夏普 |
第4代 |
680*880 |
30~60 |
15吋 |
600億 |
2000/8 |
NEC |
第2.5代 |
370*470 |
12.5 |
14吋 |
100億 |
2000/4 |
東芝/ IBM |
第3代 |
550*650 |
25 |
15吋 |
100億 |
2000/4 |
日立 |
第4代 |
730*920 |
20~40 |
15吋 |
140億 |
2001/ 下半年 |
松下 |
N/A |
550*670 |
15 |
15吋 |
320億 |
2000/8 |
DTI |
第3代 |
550*650 |
25 |
N/A |
100億 |
2000/4 |
三洋 |
第4代 |
680*880 |
24 |
N/A |
940億 |
2001/3 |
南韓 |
三星 |
第4代 |
730*920 |
30~40 |
N/A |
5億美圓 |
2000/4Q |
LG |
第4代 |
680*880 |
70 |
N/A |
8.3億 美圓 |
2000/4Q |
現代 |
第3.5代 |
620*720 |
20 |
N/A |
2.5億 美圓 |
2000/4 |
資料來源:ITIS;中興證券整理
圖四、中日韓14”面板數成長圖 單位: 千片

資料來源:MRI;中興證券整理
四、供需狀況分析
由於之前所探討之供給與需求比較基準不一,因此我們將採用生產線產能總面積作為研討之基準。如圖五所示供給與需求之關係,雖然1999年供不應求之情形使得TFT-LCD成為熱門之話題,但是到了2000年上半年供不應求之關係正慢慢縮小差距,到了第三季則出現逆轉之情形,而到第四季時,供過於求狀況開始出現,整年度之超額供給率因此達到2.35
%;到了2001年,因為台灣新世代生產線也開始加入量產,再加上2000年時日韓投入之新設備,使得整年度之超額供給率擴大到16.9%;根據資策會之資料顯示,2000年之15”CRT及LCD監視器全球市佔率分別為43.7%
及 5.7% ,至2002年時全球市佔率分別為32.8% 及12 %,市場上預期隨著LCD
監視器價格不斷地下跌之結果,將導致全球市佔率約30%以上之15”CRT Monitor會漸漸地被LCD
Monitor所替代,因此到了2003年時又將會反轉為供不應求的狀況。
五、液晶循環(Crystal Cycle)
在LCD業界中流傳著一名詞”液晶循環”(Crystal
Cycle),我們配合如圖六之超額供給率來說明,在1999年時因需求面大於供給面,使得業者過度投入資金於生產設備上,而在過度投入之結果,終於在2000年下半年至2001年時發生了供過於求之情況;而業者為求生存,開始往更大尺寸方面(20”以上)去進行,但是在過度調整生產線於大尺寸上面時,卻發生了原有尺寸之供給不足之情形,往往會使得業者誤判情勢而一窩蜂地投入新世代之生產線上,造成超額之供過於求,不過以目前之情勢觀察,因為價格下跌趨勢出乎預期,已使得一些業者(例如聯友)減緩投資新世代設備之腳步,原預估2001年開始投產之生產線將延遲或暫緩投資,再加上2000年底由於供料不及,導致出貨比率降低(達?在2000年底之產能利用率約50-60%左右),因此2001年超額供給之比率可能不若預期嚴重。
由於LCD產業是屬於資本密集之市場,因此對於業者而言,投資的金額、時機、及基板尺寸之選擇將影響到營業表現;對於投資者而言,從液晶循環之角度來看,則最佳之投資時點為2001年第四季以後。
圖五、供給需求狀態 單位: 每千平方公尺

資料來源:MRI;中興證券整理
圖六、超額供給狀態

資料來源:MRI;中興證券整理
市場分析結論
- 2001年時面板價格跌勢依舊,而且將從2000年的27%之跌幅減緩至2001年之14%,預計15”面板價格在2001下半年時將跌破400美元。
- 超額供給率在MRI之預估下,2001年將達到16%,使得一些業者例如聯友減緩投資新世代設備的腳步,在需求面不斷擴大之情形下,MRI預估在2002年時超額供幾率將縮減為3.2%,而我們認為供不應求之情況將在2002年下半年之後到來。
- 綜合上述,從供需關係來看,最佳的投資時機為2001年第四季以後。
參、競爭力分析
一、日韓台業者之營運成本比較
日、韓廠商曾在1997與1998兩年由於受到金融風暴肆虐的影響,暫緩了多項TFT-LCD擴產的計畫;在此其間,台灣廠商因體質健全,受影響程度相對較輕,而大舉進行投資,至2000年第一季時,全球前十大TFT-LCD面板出貨廠商中,台灣僅有華映與達?上榜,但未來隨著各家廠商投片量的增加與新生產線陸續設立,預估至2002年,在整體產能上台灣將與日、韓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
圖七為日韓台三國營運成本比較結果。以3.5代生產線生產15”面板為例,因日、韓投入時間長,製程能力較台灣為佳,且台灣由於缺乏完整的上游原材料供應鍊,材料成本比日、韓高出約兩成五;但在人事、研發與管銷費用上,台灣則是享有絕對的優勢;此外,在整體經營條件上,影響最鉅的應為各國在稅率上的差異,其中台灣與韓國為獎勵投資,政府都有提供自營業日起五年免徵營業稅的優惠方案,且台灣亦享有新設備退稅優惠,日本、韓國則沒有;在正常情形況下,台灣的稅率為25%,日、韓則分別為37.5%與28%,再加計地方稅率,單單稅賦上的成本,韓國為台灣之1.2倍,日本則為2.2倍;因此,以出貨平均單價480美元計算,每片15”面板之稅後淨利,日韓台分別為49、65及56美元,其中以韓國之獲利最高,而日本最低。
圖七、日韓台三國TFT-LCD 15”面板成本比較 單位: 美元

資料來源:ITIS;中興證券整理
二、台灣業者成本分析
如圖八所示,以15吋面板為例,台灣營運成本中,材料成本約佔七成左右,設備折舊部分約佔兩成,由於台灣在原物料部分大都進口,因此在成本上較居劣勢;設備折舊則是估算成本時變數較大之項目,此因每家業者攤提年限不一,一般來說平均十年攤提,但是考慮到2001年台灣TFT景氣面仍有諸多疑慮,不排除面板業者有加速攤提之可能,以一條新世代之生產線約需投資150~200億之間,而十年攤提和五年攤提,每片所需負擔之成本差異甚大,但是面對韓國業者殺價競爭及國內業者大量投產之情況下,對於短期而言,加速折舊將大幅降低競爭力,但是對於長期來講,面對未來面板需求擴大之情況,將是一個掌握競爭優勢的不錯方式。TFT-LCD面板之關鍵原材料超過十種以上,諸如:玻璃基板、ITO導電玻璃、光阻、配向膜、彩色濾光片、背光模組、驅動IC、控制電路板等等,其中彩色濾光片成本最高約佔二成五之材料成本,背光模組則佔約兩成左右,而驅動IC則約佔一成七左右;由於材料成本約佔營運總成本之6-7成左右,因此如何降低材料成本將是未來每一業者所努力的主要方向。
圖八、台灣15吋面板成本比重分析

資料來源:ITIS、各機構預測;中興證券整理
圖九、15吋面板中各原料成本佔材料成本之比重

資料來源 : 市場資訊;中興證券整理
三、台灣面板上游業者產能之進度
- 玻璃基板: 鉅晶光電將於2002年第三季於楊梅量產,月產36萬片;中晶光電及碧悠國際光電分別將於2002第二季量產,月產15萬片。
- ITO玻璃: 錸德、勝華、默克、劍度為主要供應商,且在2001年以後有供過於求之情況。
- 彩色濾光片:
奇美2000年月產60K之基板數,2001年3Q將增設另一生產線,產能可至50K以上;劍度預計2001年量產月產40K基板數;和鑫光電2000年月產25K,2001可增至月產80K以上;其他則有展茂、勝華科技、昌益及宏東洋等,而全球供給面在2001年時有供過於求之現象。
- 偏光片:台灣日東電工於2000年第四季開始TFT後段加工,月產約180萬片,其他則有力特、楠梓印刷..等。
- 背光模組:台灣約20家廠,其中在2001年之月產能之狀況如下:大億300k、中強光電300k、瑞儀100k、福華電子360K、盛美光電330k..等。
- 驅動IC :
計有華邦、漢陽、天下、慎立、飛信、南茂..等,而國內外廠商將積極合作,已提昇技術能力,供應市場需求。而國內面板廠商所配合之驅動IC廠如下:
表四、台灣六家TFT LCD大廠其LCD驅動IC來源概況
驅動 IC |
設計 |
製造 |
BUMP |
TCP封裝 |
測試 |
聯友光電 |
聯詠 |
聯電 |
慎立 |
矽品 |
矽品 |
瀚宇彩晶 |
華邦 |
華邦 |
|
|
|
廣輝電子 |
敦茂 |
茂矽 |
南茂 |
|
|
奇美電子 |
自行開發及日本富士通及NEC |
中華映管 |
日本TI及NEC及Toshiba |
達?科技 |
日本TI及NEC |
資料來源:中興證券整理
在台灣上游原料方面,由於面板業者下游客戶諸如IBM、ViewSonic、NEC..等,往往會要求面板廠使用指定廠牌之原物料;因此對於上游原料業者而言,我們認為除了提高自身之良率外,尚需將眼光自行提高標準至國際大廠所要求之品質,而不須待面板業者告知品質要求才去進行調整,如此才可大大降低產品認證之時間。對於面板業者之認證,除了自行驗證外,尚需送至下游客戶作測試,驗證及交涉改良過程往往需半年以上之時間,因此若提早得知面板下游客戶之動態需求及習性,將可降低產品認證之時間,對於國內諸多剛起步之原物料業者而言,亦將會提高其競爭力。
四、台灣業者未來之策略走向
- 整合台灣上游原料廠:台灣在2000年受到上游原料短缺之影響,尤其是驅動IC,使得面板出貨量受到壓抑,而2001年對於台灣面板廠商而言,原料方面仍不太樂觀,雖然台灣已有多家廠商投入生產,但良率方面仍然不高,仍須高度依賴日本的輸入;預期2001年下半年原料方面將可平衡供給,使得台灣LCD產業上中下游組成完整之供應鏈,2002年台灣業者將可對成本方面充分掌控。
- LCM後段模組將移至大陸生產:模組毛利由於高於純面板毛利,且需大量人力;目前已有多家廠商將後段製程移至大陸組裝,但目前受到台灣法律之限制,因此未來法令鬆綁之後,將使得人力成本大幅降低。
- 台灣面板廠商與國際大廠策略聯盟 :
舉例來說,達?之技術來自日本IBM且下游有IBM及宏?集團;華映之技術來自三菱,且下游有大同集團;聯友來自松下,且為聯電集團之一份子;廣輝技術來自Sharp,且下游有廣達及Sharp為後盾;而奇美電子則為奇美集團之一份子,技術採用自行研發方式並且與日本富士通保持良好關係;以上各家之台灣業者皆有良好之下游客戶作後盾。
五、台灣在成本方面未來努力目標
若以目前價格下降趨勢繼續進行的話,目前15”面板台灣成本約400美元,韓國則約為380美元,而由2000年第一季至2002年第一季之價格總降幅會達到38%;其中,2002年時佔材料比重最大的彩色濾光片成本降幅約為17%,驅動IC預計降幅約在40-50%之間,背光板則為10%左右,以上主要降價原因為均為量產規模擴大及良率之提昇;另外在耗材方面由於化材之回收,降幅可達六成;在人事精簡方面,由於未來檢查自動化及大陸人工成本降低,降幅可達兩成;因此在總營運成本方面,約可再降三成成本;雖然預計面板價格跌價幅度比成本降價幅度還高出近一成左右,但未來台灣業者還是得朝向量產規模的提昇、材料自主性提高以及管理改善等方面去努力。
在2001年上半年之前,價格方面仍將受控於韓國,而原料方面則受控於日本,雖然在2000年時國內廠商已不斷地投入生產,但良率仍待加強,因此至2001上半年之前台灣面板業者仍無法有效降低原料成本,只能朝製造及人事成本方面去發揮。
六、成本競爭力分析結論
- 台灣業者在材料成本上居劣勢,但在稅率方面則較日韓為優,此時折舊攤提費用將是關鍵性之成本競爭因素。
- 台灣業者未來將依IC產業模式,形成完整之上中下游供應鏈。
- 2001年上半年台灣業者在成本降幅上將不易突破,但2001年第四季之後將可有所突破。
圖十、預期由2000年至2002年成本之降幅

資料來源:PIDA:中興證券整理
肆、2001年TFT-LCD產業投資策略
- 大尺寸TFT-LCD在2000年時面臨到上游原料供應不及、韓國面板製造廠策略性降價及台灣廠商折舊攤提成本之壓力,使得台灣面板製造廠在獲利方面遭逢到雙重壓縮,再加上2000年底由於日韓新生產線設備開始投入量產,使得面板超額供給比率不斷擴大,因此對於台灣的TFT-LCD產業而言,2001年將是個寒冷的冬天。
- 達?、奇美、廣輝在2001年由於產品線皆集中在大尺寸面板,因此價格下跌將首當其衝,而聯友因為尚有小尺寸可作緩衝,華映在映像管部分尚佔總營收6-7成左右,因此整體對於大尺寸TFT-LCD產業而言,研究員認為在2001年第三季之前宜採取保守應對之方式面對。
- 2001年由於台灣業者利用競爭優勢,具有策略聯盟色彩濃厚之業者將可渡過此波液晶循環中之最低潮期,而未來在低價液晶顯示器普及化後,將大幅改善供需之間不平衡關係,因此建議最佳投資時機為2001年第四季以後;在上市櫃中我們可留意達?、華映等公司,此因他們目前已具有較穩定之內需市場,容易在上游物料整合之後脫穎而出。
伍、台灣業者之近況及個股投資策略
一、台灣TFT-LCD業者之興起
液晶顯示器產業在我國之發展可追溯至西元1976年,敬業電子公司與美國休斯飛機公司合作生產TN型液晶顯示器;至1980年初,日本夏普(SHARP)公司及愛普生(EPSON)公司相繼在高雄與台中設廠,生產較大尺寸之TN型液晶顯示器(目前產品類型已提昇至彩色STN型LCD,或組裝較大尺寸之STN型LCD)。在日商來台投資的帶動下,我國幾家中小企業也紛紛投入生產製造TN型液晶顯示器,亦或是投入液晶面板的組裝工作。
台灣廠商在TFT-LCD的發展較晚,過去只有聯友、元太兩家業者生產,且主要產品以小型TFT-LCD(1.8~6.8吋)為主。在1997、1998年間拜台灣筆記型電腦、LCD監視器等TFT-LCD下游應用市場需求規模擴大之賜,以及日本業界適時地技術移轉,台灣多家廠商紛紛宣布跨入大尺寸TFT-LCD領域,現階段台灣廠商投資金額已突破千億元,到目前為止已有六家廠商投入大尺寸TFT-LCD面板的生產行列,由於建置一條TFT-LCD面板的生產線至少需要150~200億元左右的資金,因此大手筆的投資已經引起日、韓等國家業者的重視。
二、台灣TFT-LCD面板業者近況及投資策略
1.達 ?:
目前達?LCD一廠的第二階段(Phase Ⅱ)每月1.5萬片基板的產能已加入運轉,月產能合計達3萬片;第三階段(Phase
Ⅲ)設備每月1.5萬片基板。預期2000年面板出貨目標為170萬片,累計前十月出貨約110萬片,由於受到驅動IC缺料之影響,使得在2000年10月份之出貨量僅11萬片,較9月份衰退27%,預估第四季出貨量僅達30萬片;若未來與國內兩家驅動IC廠華邦及聯詠認證完成將可正常出貨,2001年時預計出貨量大幅成長,但獲利空間則大幅減少,由於達?2000年時已兩次宣佈調降財測,以目前之股本計算,預估2000年EPS為1.55元,2001年龍潭二廠開始攤提因此預估EPS為1元,2001年之本益比約在29倍左右,但因2001年獲利衰退,因此暫建議觀望。
2.華 映 :
華映初期映像管事業部為主,但TFT-LCD事業部的營收比重將由2000年的37.5%,提升至2001年的42.2%,逐漸成為華映營運重心,而在良率穩定提升,以及第二條生產線加入量產的助益下,14.1”與15”面板合計出貨量將向上攀升至175萬片,10月份之出貨量為12萬片,較9月份成長25%,雖然十月份營收成長,但LCD獲利卻明顯衰退,顯示面板降價風波影響已漸發酵,以目前股本計算,預估2000年EPS為2.54元,2001年為2.4元,目前2001年本益比約在10.9倍左右。
3.聯 友 :
該公司目前最新的二、三廠都採用3.5代生產技術,二廠已於1999年底量產,滿載可達每月三萬片基板,三A廠於2000年8月份裝機,該廠房的最大產能達每月3萬片大尺寸面板,試產時間在2001年1月,三B廠將於年底開始動工整地;由於為聯電集團之一員,因此在2000年驅動IC短缺方面,較無供應上之問題;在出貨量方面,大中小尺寸合計10月份之出貨約為10萬片,較9月份成長11
%;由於產品線遍及大中小尺寸,因此在降價過程中,可依實際市場狀況來調整面板尺寸之比重;以目前股本計算,預估2000年EPS為
1.1元,2001年為1.3元,目前2001年本益比約在16.6倍左右。
4.奇 美 :
公司將在2004年以前,完成七座彩色濾光片廠和四座TFT-LCD廠,總投資金額超過1,000億元,將分三期進行。2000年第三季開始提升出貨量,14.1吋TFT-LCD在2000年Q4時報價為390美元,但是替富士通代工之15”面板部分則以400美元出貨,在成本方面已和韓國相當,顯示奇美自行研發之技術已漸發酵,由此看來奇美具有未來2001年主導價格之優勢;在2000年9月時,其14”面板出貨量已佔台灣49%之市佔率,10月份時出貨量達10萬片,較9月份成長50%,且在2000年第四季時預估出貨量可達43萬片;而在此時因為達?物料供應不及而減產,使得奇美成為TFTLCD產業之新龍頭。
5.廣 輝 :
公司預計在今年10月開始進行TFT設備裝機,目前正在積極趕工興建廠房,原本該TFT廠所規劃的620*720毫米基板生產線,每月滿載產能約3萬片基板,在陸續裝機後估計2001年第一季可以進入量產。
表五:TFT-LCD上市公司之EPS預估 單位:億元;收盤價為元
公司 |
2000年前3季營收 |
2000年前3季稅後EPS |
2000年營收(估) |
2000年EPS估 |
2001年EPS估 |
11/8收盤價 |
2001年本益比 |
股本 |
達? |
109.8 |
1.8 |
151 |
1.55 |
1.0 |
29.1 |
29 |
110 |
華映 |
335.5 |
2.0 |
495 |
2.50 |
2.4 |
26.1 |
10.9 |
352 |
聯友 |
71.8 |
0.9 |
138 |
1.03 |
1.3 |
21.6 |
16.6 |
130 |
資料來源:經濟新報,中興證券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