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前言
數位時代的來臨,儲存資料模式將逐漸以數位格式取代類比資料,其衍生出相關應用領域包含多媒體影音、數位視訊等,另外近年來企業對於知識管理(KM)及資料及時備援的日益重視,也進而帶動資料儲存需求量提高,
以硬碟應用為主的儲存產業(Disk Storage System)伴隨著全球資訊化程度加速提高、網際網路成熟帶動電子資料量快速成長及資料可靠性/保存性/安全性關念普及等各種因訴而快速成長,儲存產業可區分為:(1)儲存零組件/晶片、(2)儲存系統/子系統、(3)儲存管理產業及、(4)整合顧問服務等四個領域。在整個儲存產業中,RAID(Redundancy of Inexpensive Disks)是最主要核心技術之一。
磁碟陣列(RAID)的基本概念是結合多個小型且便宜的磁碟機成為一個陣列,以達到一個大且昂貴的磁碟機無法做到的效能表現或多餘性的目標。 這個磁碟機的陣列將會以一個單一的邏輯儲存單位或磁碟機呈現在電腦中。
RAID是用來分散資訊到許多磁碟上的一種方法,使用例如 磁碟機平行儲存(disk striping)(RAID Level 0)、磁碟機映射儲存(disk mirroring)(RAID level 1)與具備分布式同位元檢測資料的磁碟機平行儲存(disk striping with parity)(RAID Level 5)等技術來達到多餘性、較短的延遲時間亦或增加讀取或寫入到磁碟的頻寬,並且強化硬碟毀損時的回復能力。
RAID的概念是資料可以一致地分散到陣列中的每一個磁碟,如要做到這樣,資料必須先劃分為一致大小的區塊(chunks)(雖然仍可能使用不同的大小,通常是32K或64K的大小)。根據所使用的 RAID等級,再來將會寫入每一個區塊到陣列中的硬碟。當資料要被讀取時,過程則相反,這樣將造成多個磁碟機實際上為一個大型磁碟機的假象。
使用RAID有以下優點:1.傳輸速率快,2.儲存容量可提升,3.提升I/O每秒的數量,4.增加資料安全性及穩定性,5.大量資料快速及簡易管理,6.增加可用運時間,減少維護。
根據調查,RAID的消費者最為重視資料的安全性與硬碟的執行效率。資料的安全性---當系統的硬碟機數目增加時,發生硬碟機損壞的可能性也隨之增加,因此一個磁碟陣列系統,應該不能受單一硬碟損壞的影響,而造成資料的流失或系統的損毀。磁碟機鏡像 把一顆硬碟機資料拷貝到另外一顆)是最早出現也是最簡單的方法,但是需要多一倍的硬碟容量,因此造成使用者投資成本的增加,於是磁碟陣列就出現了使用各種不同的編碼方式來增加硬碟的使用率及資料的安全性。硬碟的執行效率---使用者存取資料時,因資料分散在多顆硬碟中同時讀取,平行操作來增加存取效能,也就是說當有一筆資料進出時,多顆硬碟能同時作用,來增加硬碟的執行速度。
貳、市場規模
RAID主要應用於網路伺服器上,而外接式RAID控制器技術門檻高,具備擴充性的優勢,再加上提高傳輸速度及安全性的衍生應用(如SAN、NAS)持續發展,所以產業競爭者尚不多。產業的銷售成長幅度呈現穩定成長情況,依IDC資料估計,2012年銷售值約250億美元。

參、產業產品發展
1.傳統的DA(direct-attached storage;直接存儲裝置)

傳統的儲存系統架構為DAS(direct-attached storage;直接存儲裝置),它是將儲存裝置直接與伺服器相連,資料的儲存是經由伺服器直接執行一對一的存取動作,這樣的設計提供了很好的安全性,但常面臨以下幾點瓶頸:
(1)某些儲存空間資料不足,而其他伺服器仍有大量的儲存空間可使用。
(2)不同平台伺服器無法共享資料,如NT的NTFS(NT file system)與UNIX之間就無法相互讀取對方的檔案。
(3)資料傳送必須經過區域網路LAN及伺服器,不僅增加該伺服器的工作量,也使區域
網路速度緩慢。在網路時代,企業資料量暴增的情況下,DAS漸漸不能滿足企業資源共享與跨平台作業的儲存需求,而有SAN(storage area network;存域網路)及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網路附加儲存)架構的興起。
2.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網路附加儲存)

NAS是將儲存裝置、RAID控制器與一僅具備檔案存取功能的伺服器組合,接連到原有的區域網路(LAN)上,檔案的存取由NAS作業,其餘伺服器則從事運算及其他更重要的工作;它的優點如下:
(1)資料的要求、存取、傳輸,並不透過各群組所屬的伺服器,減輕了伺服器的負擔,提高了伺服器的工作效能。
(2)相對DAS而言,NAS架構下的儲存裝置不屬於某特定伺服器,其為共用的儲存體,能達到檔案及硬體資源共享的目的。
(3)NAS使用的是現行區域網路LAN的TCP/IP協定,在現有網路架構下即可運作,建置較SAN為簡單,且在管理上不需在終端做設定,簡化了管理程序。
(4)NAS具標準協定,可以在多重平台上運作(Window PC、Mac、Linux、UNIX)等,相容性高,亦不需要購買NT server做為檔案伺服器,成本較SAN低。缺點為NAS仍使用LAN傳送資料,網路的負擔仍重,故其速度較慢,資料分享程度不如SAN。
3.SAN(storage area network;存域網路)

SAN是將許多儲存裝置如磁帶櫃、光碟櫃、磁碟陣列等獨立出來自組另一迴型網路,與許多伺服器相連,資料的存取都可直接從SAN完成,SAN目前多架構在光纖通道上,可解決訊號不穩定及連線長度不足的困擾,滿足儲存資料量的成長速度;SAN的優點如下:
1.連接性佳:任一伺服器可與任一儲存裝置直接相連,任一儲存裝置也可彼此直接相連。
2.SAN本身的架構及組成具有相當的彈性,企業可以在不增加伺服器及區域網路LAN的負擔下,擴充儲存裝置。
3.可對分散各處的儲存裝置進行管理。
4.儲存裝置不再與某一伺服器相連,故可由許多伺服器共享儲存資源。
5.備份工作不須使用到區域網路LAN及伺服器:因儲存裝置間彼此直接相連,使備份工作不會佔據伺服器空間及區域網路頻寬。
其缺點如下:
1.尚無共同標準:目前SAN產品僅能在某些作業系統及產品間跨平台運作。
2.成本較高且建置費時。
RAID架構優劣分析

綜上所述,NAS架構較SAN單純,易於管理,且相當於SAN是相當低廉的儲存裝置,但SAN的擴充彈性則是NAS無法比擬的,因適用環境有所不同,因此NAS與SAN架構呈一又競爭又互補的狀況,且可相互結合,組成最符合企業所需的架構形式(如下圖)。

RAID產業有別於一般消費性電子產業,差異點如下:
A.產品無工業標準,技術能力為成就關鍵
目前的磁碟陣列控制器,並不似其他資訊產品般有被廣泛接受使用之工業標準,或大量的標準化零組件可供使用,如主機板現行的PCI-X規格,各廠商的產品間可相互替代,更換容易;磁碟陣列控制器的技術核心在韌體(firmware),決定了資料的分割、儲存、備份、備援等功能,前後使用不同廠商的產品,將導致已分割資料讀取、重組的困難;主要原料-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特殊應用積體電路) 雖可採用主機板使用之標準品,惟效能並非最佳,須自行設計開發;故磁碟陣列控制器不僅在韌體的撰寫、ASIC的設計上須具備獨立開發的技術能力,甚至連成品外型長短、大小都無一定規格;因該產品多使用於大型電腦、伺服器等專業用途上,對產品品質的要求極高,各製造商無不致力於提出新規格、新功能之產品,由此累積特殊專門的技術進入障礙。
B.客戶忠誠度較高
在現今各項資訊、交易、企業運作被大量電子化的時代,資料的流失可能導致難以估計的損失,故雖安全性係建構於成本之上,但仍是企業在選擇磁碟陣列產品時的首要重點。因磁碟陣列產品並無工業標準,故各家產品由架構至功能、介面、容錯性及效率均有不同的處理方式及結果,彼此間無法替代,基於資料安全性的考量,加上產品的單價高,轉換成本增加,故客戶之忠誠度較高。
C.產品之生命週期較長
磁碟陣列控制器多使用於中、大型主機、工作站、伺服器等專業用途,其價位較高,雖SATA、SCSI、Fibre等介面的規格亦不斷進步,但磁碟陣列控制器只要介面種類相同,即可支援較新規格之硬碟(如Ultra3 SCSI介面的RAID可使用Ultra4 SCSI之硬碟),惟無法發揮最高運作效能;相較之下,若要汰換儲存系統,需考慮到停機、硬碟資料備份、轉移等問題,故磁碟陣列控制器之世代交替不若個人電腦週邊頻繁,生命週期較長,約二年至三年。
D.市場集中度高
目前磁碟陣列控制器大多數的市場集中於伺服器廠商,常用於航太、醫療、電子商務、製程管理等無法隨時停機之單位,選擇伺服器廠商品牌之RAID,不論其為該廠商自行開發或委外,在相容性及安全性方面均較有保障,故內接式磁碟陣列控制器常隨著伺服器出貨,而在外接式磁碟陣列控制器部份,多透過系統整合廠商(亦有系統整合廠商自行生產磁碟陣列控制器者,如EMC),惟即使是長期合作往來的廠商,在接受新產品時亦須經過為期數月的測試認可,長年累積的品質聲譽構築了高深的進入障礙,故80%以上的市場集中於前十大廠商,如何切入並擴大市場佔有率,將是專業磁碟陣列控制器廠商日後須面對的課題。
肆、結論
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以及資料資訊安全儲存的需求日益升高下,隨之而來的必定是資料位元的大幅增加;現有的硬碟技術發展尚無法追上資料量增加的速度,必須藉著有效的儲存媒體管理裝置來提升存取效率,因此追求更加快速、更加安全儲存設備的需求將持續存在。即便全球遭逢金融海嘯衝擊,企業對儲存設備的需求僅會淺緩而不會停滯,預估09年整體市場成長率將趨緩,但針對台灣RAID個別公司而言,因企業資本支出下降,專案品牌門檻限制預計將有所放寬,台灣廠商將有機會拓展高階專案市場。
伍、個股介紹
普安1~3Q08營收19.46億元,YoY-20.73%,EPS2.60元。4Q08在Key Account客戶訂單挹注下,雖有美洲通路訂單因金融風暴影響而衰退下,營收與毛利依舊較3Q08有所提升。4Q08營收6.47億元,QoQ+14.82%、YoY-11.10%,預估EPS0.92元。08年因金融風暴導致美洲訂單大幅衰退近5成下,雖有key Account營收比重提升,但營收與毛利與07年比較依舊呈現下滑情況。2008年營收25.93億元,YoY-18.53%,預估EPS3.52元。
08年普安營收比重中,OEM部份佔10%,美洲、歐洲與亞太地區各佔30%,其中亞太地區部分中國、日本與其他地區各佔1/3。在普安全力推廣自有品牌產品下,OEM部分比重將逐漸減少。預計09年OEM佔營收比重3~5%,美洲比重佔38%,歐洲比重佔34%,美洲比重佔24%。
09年普安預計在2Q推出新產品與新平台運用,在新產品與新平台推廣時程預估在4Q09才會有初步營收貢獻,穩定貢獻預計將在2010年始可發酵。
在09年各季營收表現上,因普安Key Account比重預估由08年佔營收比重20%上升至09年的30%。此部份訂單能見度較通路、SI客戶為高。預估1Q09、2Q09營收約若相當於4Q08。09年毛利部份,在普安切入國際監控與醫療大廠情況下,預計09年各季呈現57~58%平穩狀態。
整體而言,因應金融海嘯企業資笨資出保守情況下,普安產品雖有性價比高於國際知名大廠優勢而可爭取到額外之訂單,但在現行企業資本支出保守情況下,預計普安整體09年營收依舊呈現微幅衰退情況。預估2009年營收25.56億元,YoY-1.42%,EPS3.27元。短期投資建議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