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前言:
自行車產業為傳統精密裝配工業,每輛自行車均由眾多之零組件裝配而成。而台灣自行車發展時間已超過40年,目前擁有完整之上中下游體系,並且也已逐步擺脫,僅僅為大廠代工之低毛利時代,再不斷開創及建立自有品牌下,已擁有自行車亡國之美譽。雖然近幾年製造之生產優勢逐漸被中國大陸及東南亞取代,但目前可看見的轉型是十分成功的,透過產業結構的調整分配,已走向中高級產品生產與研發,不論售價及獲利已較從前有顯著之成長。整體產業水準可說是世界第一。目前台灣自行車工業主要獲利來源,以成車廠為主,零件裝配業依附大廠生產,較無單一之規模優勢。另外因成車廠整體技術及生產規模已達世界級水準,因此營收獲利已往世界佈局發展,目前世界生產重心集中於大陸,目標市場則為包辦了世界8成以上之需求量的四大地區美國、日本、歐洲、中國大陸。目前全球自行車生產量約1.2億台,需求量則約1億台左右,因此在市場明顯供過於求的情況之下,生產優勢及技術研發成為獲利保證,而洞悉四大市場產銷需求情報,則為業者發展未來整體策略重要之來源。
貳:全球市場分析
就全球生產供給來看,主要製造來源均集中於亞洲,並以中國大陸的5222萬輛排名第一,印度則是近幾年新崛起之生產地產量也達到了1000萬輛以上,台灣及日本則因廠商逐漸移往大陸,產量以退至第四位,但亦有400萬輛以上。歐洲部分除義大利產量可供外銷外,其他國家均僅僅只能自給。
一、美國市場:
美國市場方面自2000年後除了少數頂級高級車種仍然留在本地生產外,其餘均委外代工,雖然市場規模在2001年時小幅衰退,但目前因休閒風氣日盛,市場規模已逐漸緩步上升,連帶進口量亦有成長。估計2003年市場規模可達1863萬台,進口量1800萬台。另外美國市場主要進口國為中國大陸,以單價來看均屬於中低階車款,幾已佔進口量的87%以上,估計在大陸持續發展的趨勢下,很有機會突破90%。另外台灣出口雖不如大陸,但大陸出口自行車中幾乎有超過7成與台商有關,因此如加計台灣中國人輸美比重將超過95%以上。自行車通路方面,在Schwinn/GT倒閉後美國自行車市場不再是專賣店與量販店二分法,主要轉變成量販店為主之販售模式,比重也已增加至80%以上。而主要合作廠商,除鳳凰、及好孩子外,其餘車商均具備了台商之背景,因此台灣自行車業,透過大陸之製造中心,席捲了美國自行車廠,並早已打敗義大利及日本。

資料來源:2002自行車產業現況與趨勢分析
二、日本市場:

資料來源:2002自行車產業現況與趨勢分析
日本自行車嚴謹的產銷結構、及特殊之消費習慣,在2000年以前除少數特殊名牌車種外,均不易打入日本市場,不過近年來日本面臨製造成本的增加,國內生產已不具成本效益,廠商亦已逐漸往大陸發展,因此從大陸回銷之車數逐年增加,但與美國較不同的是,日本品牌不會因向外發展而消滅,因此雖說是由國外進口,但主要還是日本品牌。不過日本的自行車製造技術,在零組件上依然領先世界其他國家,Shimano公司之變速器,世界領導地位至今無人能夠撼動。目前日本自行車市場規模約在1000萬台左右,且因委外代工數量不斷增加,在物美價廉自行車持續內銷下,推估市場規模至2003年時可達到高鋒,約為1114萬輛。日本自行車進口主要國家,依然為台灣及中國大陸,占比重達96%以上,不過大陸生產商有約五成為日商,因此對台商貢獻並不如美國。
三、歐洲市場:
歐盟以義大利、德國、英國及法國產量最高,平均年產量200萬台左右,所生產之自行車除義大利有餘力外銷外,其他國家均以供應國內需求為主,不足部分則均需仰賴進口,而主要進口地區,大部分來自亞洲及中歐地區,不過因歐盟對台灣及中國大陸課徵高額反傾銷稅,所以近年來台灣自行車業者,為拓展歐洲市場,均採前往當地設廠之策略,來提升歐洲之產品佔有率,如巨大、美利達、愛地雅等公司均有成立製造工廠或是行銷據點。
而在行銷通路上,歐洲市場專賣店及量販店比重分別佔整體市場的近五成左右,其中量販市場更是逐年拉近與專賣店之距離,因此未來趨勢應以量販通路為主,而台灣廠商因車種及價格均屬中級價位,非常適合在量販店販售,相信未來在通路型態改變的情況下,對台商獲利將十分有利。

資料來源:2002自行車產業現況與趨勢分析
四、大陸市場:
近幾年由於台商自行車技術的引進,使得整體中國大陸自行車行產業技術逐步邁向國際水準,如鋁合金、鎂合金、鈦合金、碳素纖維材料製品等高級的自行車之基本零件,以及整體成車組裝之品質均有明顯提升。目前中國大陸為全球自行車生產和消費大國,自行車產量以及出口量自1998年起已高居世界第一;至1999年產量突破4千萬台,成為4,269萬台,並較1998年成長26.3%;2000年生產量與出口量均創新高,分別為5,222萬台及3,290萬台,預估未來五年以中國大陸為製造中心的趨勢不變之下,世界自行車廠將陸續把生產基地移至中國大陸,因此大陸自行車出口將會持續攀高。
目前大陸自行車製造商,主要分佈在三大區域分別是以天津為中心的華北地區、以上海為中心的華東地區以及以廣東深圳為中心的華南地區等地。而自行車廠商家數最多的地區在華東地區,因1992年巨大至上海昆山設置捷安特中國公司後,台商零組件及成車廠逐漸往上海靠攏,使得華東地區形成自行車聚群。據江蘇省自行車協會估計,在該省即有380家成車廠,410家零組件廠,預估2002年之總產量將達1,300至1,500萬台,有機會成為世界的自行車生產重心和大陸自行車內外銷中心。另外華北地區的天津,計有自行車廠324家,其次為廣東省,而生產數量均有超過1千萬台;而在銷售通路上,華北地區較偏重內銷市場,其內銷比重佔其生產值達95%;而華南地區則較偏重外銷市場其佔生產比重為87%;另外華東地區銷售上因地利之便,內外銷均有不錯之銷售。

資料來源:統一證券投顧整理
目前中國大陸主要出口國為美國,2001年出口金額約為3.71億美元,其次為日本約為2.33億美元。預估在2003年之前,自行車出口均可呈現穩定且持續的成長。

資料來源:統一證券投顧整理
參、台灣自行車產業發展現況
2001年我國自行車產值為全球第三位,次於大陸和印度並優於日本;而出口值,則為全球第二僅次於大陸。我國原為全球自行車最大出口國,但自2000年起因成本競爭力持續下降,台灣自行車廠開始大量外移至中國大陸,且在大陸的低價競爭下,使得2001年出口值的排名低於大陸而退居第二。另外,前兩年持續受到全球經濟不景氣及市場供過於求影響下,2001年台灣產量衰退至為475萬台,總產值為新台幣約400億元,總計減少了32%,進出口值也同時下跌34%。2001年初.歐美自行車大廠,同時也是我國自行車業者主要OEM訂單來源的SCHWINN/GT倒閉(約佔美利達出貨量三成),造成我國業者直接及間接損失高達新台幣五億元以上。因此目前台灣自行車業均紛紛調整策略,將OEM訂單比重逐步降低,並以自有品牌作為未來永續經營之目標。
一、台灣自行車產業體系
台灣自行車產業發展在最近的二十年來已成為一個出口導向型產業,出口佔生產比重約80%以上,成車自給率亦達100%,不過零組件業因已大量外移至中國大陸且品質及知名度始終無法與日本大廠(如Shimano)相比,每年進口部分均為生產的三倍以上,所以台灣的自行車工業獲利來源,以成車廠為主,零組建廠僅能依附於成車廠下生存。目前整體產業的情況,因人工及土地成本高漲、政策搖擺不定致使投資環境惡化,原本之競爭優勢已大大不如中國大陸、東南亞、印度及東歐等地區,在低價激烈競爭的情況下,使得自行車車廠從新調整營運策略,第一、將低價位車種之製造移至人工成本較低廉的地區生產。第二、積極拓展自有品牌全球佈局,降低代工比重提升產品毛利。第三、成立台灣營運總部,致力於中高級車種之研發及設計。第四、成立國外行銷公司據點,發展多元銷售管道。

二、以大陸為中心的全球佈局:

資料來源:2002自行車產業現況與趨勢分析
隨者時空背景的轉換,台灣自行車產業為提高永續經營之競爭力,而開始進入了具市場潛力的利基地區,生產上以大陸為主要製造中心,行銷上則遍佈全球。所以在以取得新市場佔有率及提高自行車業國際化的前提下,海外佈局早在十年前即已開始。歐洲市場方面因反傾銷稅的考量下,台灣廠商均以當地設廠的方式進行佈局,如巨大年產20萬輛自行車的荷蘭廠,或美利達與德國Centurion合資的歐洲生產工廠等。在亞洲製造市場方面,越南除可享受產品製自率40%免稅優待外,歐盟亦無對越南課徵懲罰性關稅,因此為東南亞各國中較受台灣青睞的地區,目前台商擁有以郁珺成車廠為首的自行車完整體系,競爭力及獲利能力不容小覷。大陸方面,目前台商主要的設廠據點以華南及華東為主,華東地區因大型成車廠巨大的進駐,逐漸形成一自行車專業生產集中專區,年產量為中國地區之冠,預計在台商慢慢打開內銷通路後,整體營收將在向上攀升。

資料來源:2002自行車產業現況與趨勢分析
參、個股評析
一、巨大機械:
巨大機械集團架構,以台灣為技術設計研發中心,結合台灣、江蘇昆山、上海巨鳳、歐洲荷蘭四個製造廠生產全系列自行車,並以台、歐、美、日、澳、加、中等7個行銷公司將自有品牌Giant自行車行銷全球,在經過20餘年戮力經營已有所成,在中國大陸Giant為第一品牌(10%)、美國為第二大品牌(市佔率15%)、歐洲則為第三大品牌,在日、澳、加、荷為最大進口品牌,市場知名度高且地位穩固。另外轉投資泉新金屬(鋁合金)與巨瀚科技(碳纖維)兩家材料公司,供應大陸及台灣關鍵零組件。目前大陸廠生產重心以低階產品為主,台灣廠和荷蘭廠則以少量多樣之高附加價值為主力車種;巨大已於九月份申請成立了台灣企業營運總部,並完全整合研發、製造、自有品牌、通路行銷等完整企業之自行車集團。
中國大陸為全球自行車生產和消費大國,自行車產量自1998年起已遙遙領先全球,出口量也高居世界第一,估計未來五年內生產量與出口量將可持續攀高達到6000萬輛及4000萬輛。巨大因其大陸龐大之資源及商機,於1992年至上海昆山設置捷安特中國上海分公司,另亦同時與上海鳳凰自行車公司合資成立上海巨鳳自行車公司,目前兩座工廠年產能分別約為290萬輛及90萬輛;中國大陸之自行車業也因巨大的投資設廠,而使整體技術水準提升,使得台商自行車上中下游紛紛逐漸往上海靠攏,華東地區因而成為大陸自行車生產中心和大陸自行車內外銷中心,全年供應大陸自行車出口及內銷比重達九成以上。巨大的大陸佈局以製造和銷售並重,銷售上捷安特品牌主要走中高價路線,區別了其他低劣的次廠牌,以市佔率來看約在10%左右,銷售方式以代理商為主,目前大陸直營點為15家、省代銷處25家,總共經銷點為1400處,明年整合及擴點後通路點將更進一步增加。製造方面,巨大持續將低階自行車移往崑山廠生產,台灣母公司交由崑山廠自行接單生產並出貨,台灣廠將逐漸只生產高附加價值之特殊用途車種,另外產能擴充重心亦以崑山廠為主,預計年底可擴增7條生產線,年產能約為315萬台。
就各廠比重而言,因為自有品牌已深獲肯定巨大近年來漸漸將ODM比重降底,平均約為34%,不過代工之獲利能力亦與自有品牌不相上下,因為巨大擁有設計、研發以及製造之整合能力,所以即使是世界排名第一及第三的TERK、SPECIALIZED或者是日本的量販市場領導品牌HODAKA,亦固定下單;目前巨大ODM毛利約為15%,並已遠高於同業。巨大初期為100%外銷之自行車專業製造廠。1981年起設立關係企業—捷安特股份有限公司後,以自有品牌Giant開始國內行銷業務。1986年起陸續在北美、歐、日及澳建立自有品牌通路,致力於產銷國際化及品牌經營,成為我國最大自行車產銷廠商,為全世界第二大自行車品牌,僅次於TERK並高於SPECIALIZED。目前自有品牌比例為70%,銷售區域遍及美洲(49%)、歐洲(33%)、亞洲(13%)、紐澳及其他(5%),外銷比達80%以上。
因掌握品牌利潤優勢,巨大累計前三季稅後淨利為6.67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30%,分析獲利海外子公司合計貢獻5.12億元獲利,尤其以捷安特中國、泉新金屬與美國行銷子公司利潤貢獻最高,佔巨大整體獲利比重80%以上,預估巨大全年稅後盈餘可達8億元以上,每股稅前盈餘為2.88元,以巨大穩定獲利的模式來看,明年台灣營收雖可能較今年小幅減少,不過台灣廠成功轉型為高品質、高附加價值之產品後,毛利水準可望提升至15.78%,而海外廠因全球分工佈局得宜,相信亦能穩定成長,明年雖沒有爆發性之題材,但以每股3元以上之獲利,已屬於價值型企業,但短期漲幅已大,不宜追高,建議持有,長期而言以傳統產業平均本益比12倍,逢低買進,目標價45元。
二、美利達工業
美利達工業全球架構,以台灣為技術設計研發中心,結合台灣、大陸深圳兩個製造廠生產全系列自行車,並在歐、美、中國大陸分別成立24個行銷子公司將自有品牌Merida自行車行銷全球。目前美利達的外銷市場,自有品牌「Merida」銷售的地區,以歐洲比重最高達55%,其次為亞洲佔15%,而北美市場則以OEM模式供應五大自行車品牌銷售,其中Specialized亦為轉投資公司,訂單來源十分穩定。
美利達近兩年年來大陸佈局擴展快速,2000年銷售量10萬台,2001年為15萬台,2002年再加入「汎達」品牌後,1-10月份銷量25萬輛已大幅超越去年總和,預估全年總銷售量可達30萬輛,明年在積極佈點下,可成長至60萬輛。美利達在大陸生產方面,生產總部設立於深圳,年產能約為80萬輛,內外銷比重為,內銷40%,外銷60%,預估今年內銷量30萬輛。在行銷方面已在大陸設立17家行銷子公司,另有6家尚在籌備中,內銷總部為上海,並已佈建2700個銷售點,目前採取雙品牌策略,第一品牌「美利達」主攻中高價市場,每台售價人民幣500元至1200元,第二品牌「汎達」則走中價位市場,每台約人民幣350至500元。
歐洲各國中,除了英國、義大利及德國的生產量超過200萬台外,其他歐盟國生產的自行車均不足以供應該國市場需求,因此歐洲成為美國及日本以外最大之自行車進口地區,進口規模更高達84億元,領先其他兩個地區。因此美利達以歐洲市場的龐大商機為基礎,目前在德國、英國、挪威、荷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等地設立七家子公司;雖然歐洲地區今年自行車成長不如預期,但美利達利用當地其他廠商所釋放出來的市場,積極搶攻「美利達」自有品牌市佔率,獲得不錯成效,今年前三季歐洲子公司貢獻母公司獲利約5000萬元,已較去年的虧損大幅改善。另外德國知名自行車商Centurion去年結束生產線,並與美利達合資設立美利達仙度那公司(美利達持股51%),將Centurion品牌生產全數交由台灣美利達代工生產,目前在德國部分,以 Centurion品牌帶動Merida在德國銷售,預計二品牌,今年在德國銷售量可達40000輛。
美利達持有Specialized約49%之股權,並掌握其自行車OEM七成之訂單,另外的三成則為巨大以及其他自行車廠;以美利達轉投資Specialized策略意涵,其實可以看出美利達在美國市場上,實際品牌知名度不如巨大捷安特,因此必須利用掌握美國Specialized來與之抗衡,Specialized在美國之銷售通路主要集中於量販店,並為美國前三大優良品牌,在歐洲亦具知名度,獲利能力十分良好,總計前三季獲利480萬美金,並貢獻台灣母公司獲利4069萬元,未來Specialized將進一步進軍大陸,並利用美利達所佈建之2700處通路點進行銷售,明年美利達將整合運用Specialized、Merida、汎達三大品牌搶攻大陸市場,並建立完整高、中、低產品線,重新提升競爭優勢。
鎂合金產品目前接單仍以筆記型電腦為主,1至10月份累計出貨量為67.7萬片,1至9月累計虧損7800萬元,目前良率約七成左右,全年鎂合金預估虧損9500萬元,不過明年在BOSCH工具機訂單(目前正在試產階段)及電動腳踏車鎂合金外殼獲利挹注下,應可達到損益兩平。而美利達鎂合金產品原料主要來源為挪威的HYDRO公司,該公司貨源穩定且品質優良,不過因成本較大陸地區為高,因此鎂合金虧損有部分源於此因,但在明年製程良率提升後,原料部分的影響將會逐步減少。另一重要部分為高單價鎂合金自行車,目前美利達正積極與三大知名自行車跑車廠(Colnago、De Rosa、Pinarello)洽談OEM訂單,預估明年第一季將可正式出貨。而在鎂合金自有品牌部分,預計明年跑車可銷售2000台,登山車可達8000台,全年合計10000台,初估全年可貢獻獲利9000萬元,亦可彌補部分鎂合金筆記型電腦機殼損失。
美利達自行車一至十月銷貨量約為35萬台,鎂合金機殼部分為67.7萬片,目前進入自行車傳統旺季,十一及十二月份台灣廠出貨量單月均可達5萬輛以上,公司估全年台灣廠出貨量為50萬輛,大陸廠出貨量約為90萬輛,全年合計140萬輛,而鎂合金部分預估全年出貨73萬片,鎂合金全年銷售額2.67億元,虧損可較原先預估的1.5億元大幅減少至9500萬元。美利達91年全年營收為32.58億元,稅前盈餘2.21億元,每股稅後盈餘0.83元,較去年-1.1元已大福改善。92年因鎂合金工具機機殼及大陸內銷成長營收挹注,全年預估營收34.54億元,稅後每股盈餘1.05元,以11/11股價17.2元,本益比16倍,以同業平均本益比15倍而言,稍微偏高,短期建議持有,目標價20元。
三、成車廠獲利比較:
單位:百萬 |
年度 |
營業收入 |
營業毛利 |
稅前淨利 |
稅後淨利 |
EPS(元) |
9921 巨大 |
90年 |
5,653 |
856 |
587 |
543 |
2.08 |
91年1-3Q |
4,207 |
622 |
688 |
667 |
2.38 |
91年(F) |
6,027 |
886 |
898 |
808 |
2.88 |
92年(F) |
5,600 |
884 |
994 |
845 |
3.01 |
9914 美利達 |
90年 |
3,260 |
305 |
-254 |
-208 |
-1.1 |
91年1-3Q |
2,337 |
260 |
149 |
104 |
0.42 |
91年(F) |
3,258 |
353 |
221 |
166 |
0.83 |
92年(F) |
3,454 |
409 |
280 |
210 |
1.05 |
8933 愛地雅 |
90年 |
1,145 |
164 |
31 |
19 |
0.25 |
91年1-3Q |
1,097 |
166 |
141 |
100 |
1.33 |
91年(F) |
1,516 |
|
153 |
116 |
1.54 |
92年(F) |
1,631 |
276 |
174 |
132 |
1.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