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實新聞 2011-03-03 17:01:43 記者 羅毓嘉 報導
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自今年元月生效以來,早收清單中納入的工具機項目雖使出口至中國市場的產業受惠,但受限於「特定原產地規則」,2014年起須納入「由一方或雙方加工生產的數位控制系統」規格,否則工具機產品將從減免關稅清單中遭到剔除。對此,工具機業者指出,雖然控制器的技術門檻高,這項限制反而能促進台灣工具機產業升級,關鍵在於政府要願意相挺。
我國工具機產業出口中國順差巨大,但電腦加工中心機所搭載的控制器,仍以採納日商發那科(FANUC Corp.)或者德商西門子(Siemens AG)的控制系統為主,由於程式技術的門檻高,目前台、中雙方都還未有廠商生產出足以與日、德廠商分庭抗禮的數位控制器。
根據特定原產地規則限制,台灣生產的工具機若到2014至2016年,尚未能搭載兩岸廠商自製控制系統,就將被排除在早收清單之外。
日前總統馬英九參與2011台北國際工具機大展開幕活動時,亦曾承諾政府將全力協助工具機業提高產品自製率,並在下一波ECFA協商中,努力為國內工具機產業爭取最有利條件。
事實上,台灣工具機產業的零件與機台自製率早已超過5成,但中方要求工具機控制器也必須要是兩岸自製,有業者就表示,中方在特定原產地規則中要求必須以「先寬後嚴」的限制條件,來限定工具機電腦控制系統的原產地,應該是為了扶植中國內部的工具機生產商,自行開發控制系統。
儘管德、日領先者在前,而中國廠商的追兵在後,仍然有工具機業者持比較樂觀的態度,認為台灣有厚實的資訊科技產業作為後盾,產業間整合的開發能力也強,雖然控制器的技術門檻高,這項限制反而是促進台灣工具機升級的鞭策力道,「只要政府願意相挺,3、5年內應該做得到。」
舉例而言,台灣近年在工具機數位控制系統的發展上也已有所斬獲,包括台達電(2308)就已發展出配合自家伺服與主軸馬達的CNC控制器,提供全數位化控制系統;而資策會研發、技轉給中精機的可攜式機台診斷機,可自動對機台進行健康檢查及生產力管理等服務,也屬於數位工具機控制系統發展的一個環節。
更有業者指出,如果該原產地限制條款僅限制相關零部件的原產地,台灣廠商如果有機會導入日、德廠商的資金與技術轉移,甚至合資成立數位控制器廠,也可能是一條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