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FA第二波降稅啟動,紡織業出口效益增
精實新聞 2012-01-02 13:19:36 記者 鄧寧 報導 面對市場持續成長的中國大陸,ECFA讓以出口為主的台灣紡織產業贏得競爭力優勢,如今ECFA早收清單降稅已屆滿一年,2012年元旦起實施第二波降稅,包括棉與化學纖維布、不織布、針織品等,共有122項早收清單紡織品出口到中國大陸零關稅,新增了原關稅5~15%的紡織品達104項,另有11項紡織品由原關稅16~17.5%降至5%,第二年降稅可望帶給台灣紡織業更明顯的效益。
IT IS紡織綜合所指出,紡織產業是台灣第三大創匯產業,而中國大陸是當中主要創匯來源,當初在簽署ECFA時,台灣紡織品共有133項列入早收清單,佔全部早收清單539項的25%,中國大陸紡織品則有21項列入早收清單,佔全部早收清單267項的8%。
就進口品項來看,中國大陸自台灣進口的紡織品以布類為主,台灣從中國進口的則以紗線為大宗,其次才是布類,但進口金額差異甚鉅;根據統計資料,2011年前三季,中國從台灣進口屬於早收清單的布類金額達13.6億元,是台灣自中國進口布類0.65億元的20倍。事實上,布料本就是台灣紡織業的強項,因產品研發獨到、創新,而廣為全球品牌所採用,ECFA則有助於中國更擴大進口台灣的布料。
在正面效益上,業者指出,ECFA因有關稅優惠,許多國外廠商考量進軍中國市場,而紛紛與國內廠商洽談投資或相關合作案,創造了更多工作機會與促進紡織產業發展;更重要的是,台灣一向在技術或產品上都優於中國大陸,若開放中國進口紡織品,也可突顯MIT的重要性,促使業者更積極取得MIT之認證,故ECFA也成為紡織產業轉型及升級的重要推力。
但從中國進口紡織品也有壞處,有業者指出,中國一直主打低價策略,在微利時代中,即使其品質良莠不齊,低價仍可能搶走生意,價格戰可能造成紡織產業無法投入創新資源而倒退;紡綜所另外指出,中國仿冒品太多,目前兩岸智財權認定未臻成熟,若台灣業者的技術與產品被嚴重仿冒,也會讓業者不敢進行研發,此將是兩岸整體產業的共同損失。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