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實新聞 2012-06-15 18:52:37 記者 許曉嘉 報導
面板/Sensor整合型In-Cell觸控技術無疑是近期熱門話題。基於電子產品裝置設計日趨更輕、更薄等要求,In-Cell被各界看好很有機會搶攻大中小尺寸觸控應用市場。但若回歸到電子產品特性(產品週期短),以及觸控面板產業趨勢(例如傳統玻璃型投射電容觸控面板和薄膜型電容觸控面板不斷跌價),低成本TOL(Touch on Lens)和OGS(One Glass Solution)陸續量產搶市等條件來看,未來In-Cell觸控技術普及速度能有多快,技術、良率、成本可能仍是關鍵。
繼日系面板大廠(Sharp等等)In-Cell觸控面板被傳將導入Apple蘋果新一代智慧型手機iPhone 5後,投入觸控技術解決方案多年的劍揚與面板廠中華映管(2475)合作開發的21.5吋In-Cell觸控面板,也於6/14正式發表,該產品據悉僅以現有a-Si(非晶矽)TFT-LCD製程設備就可生產、無須另外投入資源,預計即將於今年9月底配合品牌客戶新機量產出貨。
從成本和良率來看,根據廠商的比較資料,若以21.5吋觸控面板為例,目前市面上一塊完整的外掛式雙層貼合玻璃式投射電容觸控面板(加上觸控IC)模組,要價100-120美元,但華映與劍揚合作開發的21.5吋In-Cell觸控面板價格號稱可節省10%-20%成本。薄膜型電容觸控面板也因製程、材料、工序較為複雜,若與相較之下,劍揚/華映In-Cell觸控技術仍較具成本優勢。
然而,這並非所有In-Cell觸控技術的成本特徵。上述劍揚與華映的21.5吋大尺寸In-Cell觸控面板能有此成本優勢,主要係因為完全依照原本TFT-LCD液晶面板製程、僅有5道光罩,因此總體產出良率高達80%-90%,與生產一般TFT-LCD液晶面板的良率相當。
而較之目前各家廠商開發設計的In-Cell觸控技術,在技術原理和結構方面也多少有些差異。如果採用稍早業界認知的十幾道光罩製程所生產的In-Cell觸控面板,現階段良率可能還有待改善。因為即使每道光罩良率達95%,經過10-14道光罩後,良率可能也僅剩50%-60%。這樣的良率似乎不易使供貨面板廠賺錢。基本上就是製程中光罩數越多、良率就會越低。
倒是在技術方面,不論是日系面板廠所推動的In-Cell觸控技術,或是華映/劍揚合作的In-Cell觸控技術,現階段都還有技術瓶頸尚待突破。日系面板廠的In-Cell觸控技術會使得面板上的Diamond Pattern(鑽石型圖騰)會因尺寸越大而越多,而Diamond Pattern又會影響到觸控靈敏度。
因應Diamond Pattern增加,面板廠商可能必須使用更多控制IC,進而增添雜訊干擾。市場盛傳,日系面板廠的In-Cell觸控技術目前只能生產5寸以下的產品,不利於朝平板電腦、筆電、桌機應用發展。
華映/劍揚合作的In-Cell觸控技術,則是因為Sensor觸控元件設計是置於像素旁,而TFT-LCD液晶面板上每個像素都由1個TFT在控制,就像是大樓裡的公共設施不能更動。同樣尺寸來說,面板解析度越高,每個像素越小,透光區越小,開口率越低。因此,如何在最不秏電的情況下提升開口率,就是面板廠努力的方向之一。
就現況而言,華映/劍揚的In-Cell觸控產品若要兼顧解析度、開口率、耗電量,生產小尺寸產品仍有瓶頸,因此初期決定先攻大尺寸桌機顯示器市場,接下來將切入筆記型電腦市場,最後才是智慧型手機應用。
其他面板廠部分,友達正在準備的新一代In-Cell TFT觸控樣品,預計將會在2012年下半年推出。而已經完成開發的In-Cell AMOLED面板即將於今年第三季量產出貨,初期也是小尺寸應用為主。
相較於整合TFT-LCD/觸控Sensor的In-Cell觸控面板,在量產方面還因不同廠商有不同尺寸限制問題,傳統外掛型玻璃投射電容觸控面板和薄膜投射電容觸控面板,成本和尺寸限制等壓力似乎相對較小,至少對技術成熟的TPK宸鴻(3673)來說。到底In-Cell觸控技術量產後,能在多少時間內克服良率、成本、技術瓶頸,在應用市場取得一席之地,值得持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