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問題延燒,生策會提6政策建言
精實新聞 2013-11-25 06:09:43 記者 蕭燕翔 報導 國內食安問題延燒,生策會及生策中心舉辦食品風險管理論壇,提出6項政策建言,包括加強食品原料暨添加物風險評估、加強食品產製源頭管理系統、建立食品安全事件風險等級、制定食品安全事件標準作業流程、建立雲端食品安全警示系統及加強民眾食品風險科學教育。
因食品生技佔國內生技產業的大宗,今年連續爆發的食安問題,預料也將影響國內生技業的產值成長;為使國內建立完整的食安風險管理,生策會及生策中心邀集產官學界代表,共同召開食品風險管理論壇,並提出6項建言。
首先,在加強食品原料暨添加物風險評估方面,該建言建議系統性進行食品原料暨添加物及可能有害化學物質的風險評估研究,進而進行分級管制,並逐級訂定標準檢驗方法、人體攝入量或殘留最高容許量,同時亦與國際接軌檢視修訂CNS等標準,以利產業遵循、避免民眾恐慌。
第二,加強食品產製源頭管理系統,建議立即實施食品GMP為全工廠、全產品認證體系,建立從來料管制、全生產流程、成品分析、到獨立品管檢驗等的多層次安全檢控系統,並推動食品技師簽證制度。
第三,建立食品安全事件風險等級,納入量化觀點、短中長期危害程度、受影響範圍等,並依國內外科學及臨床實證進行判別與公告,以利對民眾的風險溝通。
第四,制訂食品安全事件標準作業流程,包括食安事件風險等級判定、危害評估、檢驗程序、流向追蹤、回收下架等標準作業流程,以風險評估與科學實證為據進行公佈、由專家群提出影響程度與因應措施,避免混淆或誤導事件本質,衝擊民眾信心與產業經營。
第五,建立雲端食品安全警示系統,自產銷端至消費者端進行食品安全警示雲端資訊系統,整合跨部會認證標章與驗證體系的文件與檢驗結果,定期針對查核資料進行交叉比對,主動篩檢偵測以及早處理潛藏問題。
最後,加強民眾食品風險科學教育,建議將國民食品安全與營養教育納入基礎國民教育與大專院校通識教育課程;遇重大事件時並應落實食品衛生管理法第40條,對民眾完整公布檢驗方法、檢驗單位及結果判讀依據。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