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評析-中概股大撤退!中資企業與美股市場漸行漸遠,徹底分手只是遲早的事?
(2025/07/09)
•作 者:風傳媒

作者:金牛幫幫忙

美國資本市場曾與中國密不可分,儘管地緣政治緊張,美國華爾街仍對中國企業上市保持開放態度,但這樣的共榮局面,如今卻因兩大經濟體日益加深的不信任而逐步瓦解。 

根據Wind資訊,自2019年以來,已有超過80家中資企業從美國交易所下市,目前仍掛牌的約275家中國企業,市值佔紐約證交所與那斯達克總市值不到2%。 

雖然2024年中國企業赴美IPO家數創下近年新高,但大多是規模很小、投機性較強的股票,比起過去阿里巴巴、百度、京東等動輒數十億美元市值的「紅籌股」不可同日而語。 

這些新股平均募資不到700萬美元,有些企業甚至難以維持最低300名股東的基本門檻,這對投資人而言是個危險警訊,甚至可能就是一場騙局。 

值得注意的是,紐交所自2024年5月吉利汽車旗下的Zeekr掛牌後,便再未迎來中國的新上市公司。 

中概股全面退場只是遲早的事 

時間回到2012年,JL Warren Capital創辦人Junheng Li成立研究機構,當時「中國」是全球最熱門的投資主題,出生於中國的她出版了《華爾街虎女》一書,專攻解析中國產業與財務結構,為此打響名號。 

時至今日,連她也不諱言「中概股退場只是遲早的問題。」相較之下,加密貨幣與人工智慧,才是更讓人興奮的投資亮點。 

赴美上市曾是中國企業成功的象徵,紐交所與那斯達克為爭取熱門中資IPO競相拉攏。2014年,阿里巴巴赴美上市,紐交所外懸掛中國國旗,創辦人馬雲一夜成名,這場將近250億美元的IPO是當時全球規模最大的上市交易,在那之前,已有百度、京東、中國移動、中國石油、中國東航等一線企業在美上市。 

如今,阿里巴巴成為特例,該公司市值佔美股中概股總市值30%,其他知名中國企業多已退市或另謀出路。 

美方表明「不歡迎」 

面對美中金融脫鉤,華爾街態度轉趨低調,紐交所刪除過去高調讚揚阿里上市的官網內容,拒絕對中概股發表評論,那斯達克也未回應相關提問。 

美國政界一直批評華爾街與中國的緊密關係,但華盛頓當局很少像現在這樣,態度堅決地迫使美國資金撤出中概股。美國總統川普在「美國優先投資政策」中將矛頭對準了中國公司的融資活動,眾議院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主席穆倫納(John Moolenaar)更向美國證管會(SEC)施壓,要求清查「與中共掛鉤」的上市公司,理由包括涉及美國制裁、存在不透明的黨控機制、協助中國軍事用途,甚至涉嫌強迫勞動。 

美國23個州的財政官員也聯合致函SEC,主張應強制中概股下市,部分州政府已啟動法案,要求公務員退休基金撤出中國投資,聯邦層級政策同樣朝此方向傾斜。 

港股成為替代戰場 

儘管美方圍堵中概股,但香港反而成為中資企業海外上市首選。今年5月,寧德時代在香港完成46億美元IPO,獲得了美國銀行、摩根大通等華爾街巨擘的支持。 

舊金山創投組織Future Union負責人金恩(Andrew King)認為,美國投行幫助中國公司在其他地方上市,那麼將中國公司排除在美國資本市場之外效果也不大,「這相當於用美國的錢,建設香港等地的資本市場。」 

除了監管與地緣政治風險,中概股本身也屢爆醜聞。身為星巴克競爭對手的瑞幸咖啡2020年因為財務造假被勒令退市,市值一度蒸發殆盡,當時距離這家公司通過IPO籌資6.51億美元才經過一年左右的時間,凸顯美國監管機構難以有效審查中國企業帳目。 

2022年,美中達成一項協議,美國監察機構得以檢視中概股審計報告,隨後兩家中國航空公司以及短暫坐上全球市值最高公司寶座的中國石油陸續從紐交所退市。 

如今,規模達到標普500指數納入門檻的中國股票只有10家左右。 

VIE模式被質疑是場騙局 

中概股大量赴美掛牌,關鍵在於2000年為了新浪網上市首創的「可變利益實體」(VIE)架構,藉此繞過中國法規,允許外資間接投資網路、科技等受限的領域,此後包括阿里巴巴、百度以及幾乎所有在美上市的中國大公司都採用了這套模式。 

然而,VIE本質上僅是透過合約安排讓外資分享公司利潤,並不等同實質股權,美國國會近年頻頻點名該結構「缺乏投資人基本權利」,質疑VIE形同「空殼公司騙局」。 

即便如此,全面封殺中概股難度仍高。紐約一家跨國投行主管直言,類似威脅過去不止一次,但最終多未落實。不過,面對美中脫鉤風險,他們已經開始要求企業客戶評估,「萬一最壞情況發生,如何降低衝擊」。 

事實上,阿里巴巴早在2022年就申請在香港聯交所主板及紐約證券交易所兩地雙重主要上市,為潛在風險預留後路,這似乎也預示著,中資企業撤離華爾街,或許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本文由風傳媒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