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牛幫幫忙
不久之前,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中國商品加徵新關稅,使得中國製造業者不得不加快規避關稅的腳步。
去年美國大選前夕,電子製造商Agilian Technology就擔心,如果川普重新入主白宮,新關稅政策將隨之而來,客戶也立刻要求他們擬定計畫。在那之後,公司高層便前往馬來西亞工廠考察,評估轉移一部份產線到當地的可行性。
現在,新的關稅迫使Agilian迅速在馬來西亞建立新生產線,目標是在春天時,將第一批產品運往美國。「我們不得不加快進度。」Agilian執行副總裁安羅蘭(Renaud
Anjoran)表示,他即將前往印度繼續考察。
對許多中國製造商來說,川普的回歸加快了他們在其他國家(尤其是東南亞)設立工廠或尋找合作對象的計畫。不少公司已經採取「中國+1」策略——也就是尋找中國以外、其他適合的生產基地,準備將生產線轉移到海外。
製造商的壓力不減反增
最近,川普提議對中國航運公司和中國建造的船隻,在進入美國港口時徵收費用。另外,他還在考慮對中國汽車、半導體和藥品課徵關稅,對這些製造商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其實,在2018年中美貿易戰之前,中國日益上漲的人力成本,就已經促使企業尋找更低廉的勞動力。再加上對中國的高關稅、新冠疫情造成的供應鏈中斷,讓這些公司更意識到「生產多元化」的重要性。
雖然在高關稅之下,中國在美國進口中的份額有所下降;但同時,中國的全球貿易順差卻在擴大,而美國的整體貿易逆差則進一步加劇。分析師認為,畢竟「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不少中國企業開始將生產線轉移到其他國家,然後再將產品出口至美國。
中國企業揮軍東南亞
為了規避關稅,不少中國企業正在迅速將產線擴展到正值「人口紅利期」的東南亞國家,越南、印尼和泰國都是熱門首選。根據中國商務部的數據,2023年中國對東盟(東南亞國家聯盟)製造業對外直接投資約91億美元(約新台幣2788億元),是2018年45億美元(約新台幣1378億元)的整整兩倍。
根據財務顧問公司Fathom Consulting的分析,自2022年以來,中國對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投資大多屬「綠地投資」(Greenfield
Investment),也就是建立新的工廠和營運設施,而非併購當地企業。
美國企業尋找替代供應鏈
自幾年前,川普第一次競選總統以來,美國家居用品公司Honey-Can-Do International的執行長格林斯龐(Steve
Greenspon)就開始考慮將中國生產線轉移出去。公司的大客戶,例如沃爾瑪(Walmart)等零售商,也希望他促進供應鏈多元化。
在川普第一次針對中國的關稅生效前,格林斯龐估計公司有約50%產品在中國製造,其他則分別來自越南和台灣。而現在,中國製造的比例已降至20%,越南提高到60%,台灣則佔20%。
目前,他的其中一家中國供應商正計劃在柬埔寨建廠,格林斯龐預計工廠在半年後完工。屆時,他打算把生產線轉移到那裡。
「從川普第一任期時,我們就在討論轉移生產線的事宜。但直到幾個月前,發現川普重返白宮的可能性越來越大,這個計畫才變得更明確。」格林斯龐表示。「如果到了2025年底,我們還在中國進行大量生產,這不是件好事。」
供應鏈轉移的成本
轉移供應鏈說起來簡單,實際上並不容易,企業不僅需要尋找新廠址、熟悉當地法規、建設工廠、培訓員工、提升生產品質和效率,這些都得花上大把資金和時間。有些製造商表示,中國的基礎設施成熟、供應鏈體系完整,企業在當地經營比在其他國家更便利。因此,即使將一部分生產轉移到海外,許多企業仍必須從中國採購原物料。
《華爾街日報》指出,川普喜歡讓全世界猜測他的下一步動作,卻苦了這些企業,讓他們很難放心投資。例如,投下了數百萬美元在其他國家設立工廠,卻發現川普也宣布把該國納入課稅目標,墨西哥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另外,川普還很喜歡朝令夕改,就像前陣子才放話要對墨西哥、加拿大課徵關稅,沒過幾天又突然宣布暫緩。
利潤過低 已經沒辦法輕易降價
深圳某電子製造商的海外銷售與行銷專員Sandra Wong表示,公司打算透過降價降低客戶的關稅成本。他們正努力尋找在不影響品質的前提下,降低生產成本的方法,例如提高工廠的自動化程度。「我們可以與客戶討論、協商,畢竟我們都在同一條船上。」
最新關稅政策一推動,他們可能更難找到新的客戶。Sandra表示,目前公司計劃朝汽車電子設備等高價值產品的方向前進。
義烏的無縫服飾製造商Rongli Garments也採取類似的策略。銷售總監William
Liu表示,他們打算降低5%價格來吸收一部分的成本,但同時也壓縮了公司利潤。
經濟學家發現川普第一任期的關稅政策,對中國產品的出口價格沒有太大影響,因為成本大多被轉嫁給了美國消費端。研究顯示,由於中國製造商的利潤率本來就很低,他們很難再進一步降價。
來自青島的輪胎製造商Lenston Tyre,就是無法再行降價的一員。目前柬埔寨和泰國負責約30%的中國境外生產,他們計畫繼續擴大產能。行銷總監William
Guo估計當中大約有一半的客戶來自美國。「我們會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他說。
Agilian Technology的安羅蘭表示,也可以轉個方向,開發歐洲或澳洲的客戶;不過即使有著關稅障礙,公司也不會放棄美國市場,因為美國佔了他們約一半的銷售量。儘管川普的關稅政策變幻莫測,安羅蘭表明,他無法只是坐等局勢明朗,什麼也不做。畢竟,中國企業未來要向美國銷售商品,一定只會愈來愈困難。「這是我們無法迴避的大趨勢。」他說。
本文由風傳媒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