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評析-台灣家庭負債逼近整年GDP,央行示警1件事
(2025/06/03)
•作 者:風傳媒

作者:林彥呈

台灣家庭負債占GDP比率持續走升,中央銀行示警,美國總統川普關稅政策引發股市、債市波動,以及對於我國就業市場的外溢影響,可能衝擊家庭部門財富及收入,應注意部分負債程度較高家庭的還款能力變化。 

房市降溫 但民眾購屋負擔仍重 

央行今(29)日發布最新一期《金融穩定報告》,彙整2024年初至2025年4月國內外經濟金融情勢發展,分析影響我國金融體系的風險。 

央行指出,2024年全球經濟溫和成長,通膨壓力趨緩,整體金融情勢漸趨寬鬆,國內經濟穩步成長,通膨率緩步回降。企業部門的上市櫃公司營收、獲利及短期償債能力都有提升;家庭部門財務體質健全,而且借款信用品質佳。 

央行表示,國內不動產市場降溫,但民眾購屋負擔仍重,央行二度調整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並且搭配調升存款準備率,相關部會也相繼修法完善相關管理制度,均有助房地產市場穩健發展。

美國經貿政策不確定性引發全球金融市場大幅震盪,金融情勢轉趨緊縮,外溢效應可能影響全球及台灣經濟成長力道,進一步對國內企業部門營運表現及家庭部門償債能力形成壓力,間接影響不動產市場,宜持續審慎關注其後續發展。 

家庭負債占GDP比率升至92.62% 

根據統計,2024年底家庭部門借款餘額23.70兆元,相當於全年GDP的92.62%,比起2023年的90.07%增加,借款用途以購置不動產占61.29%為主,週轉金借款占36.59%次之,其他借款比重不大。 

若以年增率來看,則從2023年的6.38%升至11.52%,增加金額同樣是以購置不動產及週轉金借款為主。 

相較於其他國家,台灣家庭部門借款餘額相對於GDP的比率高於美國、日本及南韓,而且借款成長幅度相對較高,央行提醒應注意借款成長變化情形對家庭債務負擔的影響。 

家庭債務負擔增加 但擁有龐大淨資產 

央行指出,去年家庭部門借款餘額相對可支配所得總額的倍數續升至1.52倍,債務負擔增加,而且隨著銀行借款利率走升,家庭借款還本付息金額相對可支配所得總額比率也由47.33%升至48.32%,短期償債壓力增加。然而,家庭部門擁有龐大淨資產,2023年近GDP的8倍,遠高於美國、英國、新加坡及南韓等國,整體財務體質尚稱健全。 

央行說明,去年底家庭部門在金融機構借款的逾期比率從2023年底的0.13%續升至0.14%。其中購置不動產借款的逾期比率略回升至0.08%,但仍處低點,家庭部門借款的信用品質尚屬良好。 

央行表示,近年國內基本工資調升,2024年全體受雇員工每人每月實質經常性薪資年增0.57%,有助於減輕家庭部門債務負擔。 

然而,今年台鐵票價、水電等公共事業費率可能調漲等因素,恐使家庭部門支出增加,加上川普關稅政策引發股債市波動加劇,推升家庭部門財務風險,且其外溢效應可能使國內就業市場轉趨嚴峻,進而影響家庭部門收入,應密切注意部分負債程度較高家庭的還款能力變化。 

我國金融體系大致維持穩定 

根據《金融穩定報告》指出,2024年票債券發行餘額及交易金額持續成長,股價指數屢創新高、股市交易熱絡,外匯市場維持動態穩定。本國銀行獲利續創新高,資產品質佳且資本維持適足水準;壽險公司獲利顯著回升,資本適足率上揚;票券金融公司獲利提升、資本適足;國內重要支付系統亦運作順暢,「整體而言,我國金融體系大致維持穩定。」 

央行指出,今年以來受到美國經貿政策不確定性影響,股市重挫後逐步回升,外匯市場波動幅度加劇,但長期仍相對穩定,票債券市場則無明顯波動,金融機構資產品質尚未受到明顯衝擊,但若未來主要授信對象的企業及家庭部門因為美國關稅政策衝擊而影響償債能力,恐不利於金融機構獲利及資本適足狀況。 

此外,全球金融市場震盪加劇,將影響金融機構投資收益表現,尤其壽險公司國內外投資部位較大,面臨較高市場風險。 

關稅政策、地緣政治衝突、氣候變遷都是風險 

因應川普關稅政策衝擊,今年4月行政院計劃投入930億元推動國內產業支持措施;央行採取四項穩定匯率機制,並備有流動性提供機制,金管會也採取相關金融穩定措施。 

央行示警,鑑於美國關稅政策不確定性,加上地緣政治衝突、氣候變遷等因素,可能對全球經濟發展與金融穩定產生不利影響,並對我國金融穩定帶來風險。 

央行強調,未來將密切關注相關後續發展對總體經濟金融的可能影響,並且適時採取因應措施,以促進國內金融穩定。 

 本文由風傳媒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