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面積約67 萬 6000 平方公里,東北部與中國毗鄰,西北與印度、孟加拉相接,東南與泰國、寮國交界。屬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溫為27度。一年可分為涼(10~2月)、乾(3~5月)及雨(6~9)等三季。總人口約6,028萬人,共135個民族,主要有緬族、克倫族、撣族等。
緬甸擁有豐富的天然礦石資源,及豐富的石油與天然氣,主要分布在緬甸中央盆地的伊洛瓦底江沿岸,以及緬甸沿海的大陸棚地區。礦產資源主要有錫、鎢、鋅、鋁、銻、錳、金、銀、銅、大理石、石灰石等,寶石和玉石在世界上享有盛譽。另森林資源豐富,盛產柚木等硬木。水力資源豐富,伊洛瓦底江、欽敦江、薩爾溫江及錫唐河4大水系縱貫南北,水利待開發,所灌溉之三角洲,農產豐富。
緬甸主要出口產品有天然氣、成衣、木材、魚及其製品、稻米、生橡膠、豆類、寶石。主要出口國家包括泰國、中國大陸、印度、日本、新加坡、韓國、馬來西亞、印尼、德國、菲律賓。
緬甸天然氣
緬甸為世界第10大天然氣儲藏國,國家能源部下設有計畫司、緬甸石油與天然氣公司、緬甸石油化工公司,以及緬甸石油產品貿易公司等單位,天然氣開採為主要工業發展項目之一。
天然氣特性
天然氣指天然蘊藏於地層中的烴類和非烴類氣體的混合物,主要存在於油田氣、氣田氣、煤層氣、泥火山氣和生物生成氣中,主要成分為甲烷,比重0.65,比空氣輕。天然氣油可分為伴生氣和非伴生氣兩種,伴隨原油共生,與原油同時被採出的油田氣叫伴生氣;非伴生氣包括純氣田天然氣和凝析氣田天然氣兩種,在地層中都以氣態存在。
天然氣在燃燒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僅為煤的40%左右,產生的二氧化硫也很少,燃燒後無廢渣、廢水的產生,天然氣具有無色、無味、無毒、散發容易,充份具備安全、環保、低成本等優勢。
天然氣用途
天然氣俗稱天然瓦斯,可當作燃料產生熱能發電,也可以成為石油化學製品的原料,再次加工成各種物品,還可當作製造氮肥的最佳原料。
在發電方面,可降低燃煤發電比例,減少環境污染,其天然氣發電的單位裝機容量所需投資少、建設工期短,故上網電價較低,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化工方面,以天然氣為原料的一次加工產品主要有合成氨、甲醇、炭黑等近20個品種,經二次或三次加工後的重要化工產品則包括甲醛、醋酸等50個品種以上,另外,天然氣也是製造氮肥的最佳原料,具有能耗低、環保性佳、營運成本低的優點。
城市燃氣方面,隨著環保意識的抬頭,大部份城市對天然氣的需求逐漸增加當中。
另一種液化天然氣(簡稱:LNG),是指為使天然氣便於運輸,將天然氣田生產之天然氣,先經過淨化處理,再經一連串超低溫予以液化,再利用天然氣船由產地輸送到各地,由於便於儲存與運輸,被公認為地球上最乾淨的能源之一。
天然氣產地&產量
世界上已探明的天然氣儲量中,約有90%不與石油伴生,而是以純氣藏或凝析氣藏的形式出現,形成含氣帶或含氣區。這說明天然氣地質與石油地質雖然有某些共同性,也有密切的聯繫,但天然氣畢竟有它自身發生、發展、形成礦藏的地質規律。
全球天然氣儲藏量國家以俄羅斯最大,其次為中東國家的伊朗、卡達。根據科學家研究表示,北極圈內未探明天然氣儲量約佔全球未探明儲量的三分之一,其中大部份分佈在俄羅斯版圖內。北極圈內的天然氣主要分佈於喀拉海南部、巴倫支海盆北部、巴倫支海盆南部及阿拉斯加平台,其中喀拉海南部未探明天然氣儲量占北極圈整個儲量的三成。
天然氣供給&需求
隨著人類生活水準的提高,以及環保意識的抬頭,越來越多城市對天然氣的需求明顯增加,在用做城市燃氣的天然氣中,50%用於居民生活,30%供工業窯爐,20%供城市商業及其他用戶。
影響天然氣價格因素
1.氣候因素:主要消費國家的氣候狀況,如北歐、北美地區
2.競爭性替代品
3.開採技術及使用習慣的改變
4.全球經濟狀況及工業發展需求情形
緬甸柚木
緬甸饒富林業資源,森林覆蓋率占國土總面積的52.28%,達13萬2,715平方公里,目前已發現8,570種植物,其中有2,300種樹木、850種果樹、97種竹子、及32種藤木,盛產柚木,占世界現存柚木的75%,柚木及硬木出口,為僅次於天然氣、成衣的第3大項出口產品,柚木主要出口印度、泰國、馬來西亞及日本。
另考量到市場前景,緬甸環境保護和林業部宣佈從2014年4月1日起將禁止緬甸原木出口,國內木工廠從200多家減少到70多家。
木材為林業主產物,根據木材不同的性質特徵,人們將它們用於不同途徑。木材是能夠次級生長的植物,如喬木和灌木,所形成的木質化組織。主成分則為木質素、纖維素及半纖維素,其用途十分廣泛,用於鐵路、交通、建築、化工、紡織、造紙等行業,以及製作各種工具、農具、傢俱、工藝品等。全世界森林總面積約佔全球總面積的3成,以俄羅斯、美國、加拿大和巴西等國的森林面積佔比較大,其亦為全球原木的主要生產國。
緬甸玉石
緬甸境內並富含大量礦產資源,現已探勘主要的礦藏有銅、鉛、鋅、銀、金、鐵、鎳、寶石、玉石等,部分已得到大面積開採。其中緬甸玉,又稱翡翠在市場最具知名度。
翡翠習慣上又稱為緬甸玉,為人們的主要首飾,是緬甸出產的硬玉,緬甸北部的密支那地區,翡翠礦床儲量最大。
2012年6月緬甸政府為保護國內的玉石資源,關閉玉石採掘,並限制上等玉石的出口,只允許加工後出口,已於2014年9月重開放克欽邦玉石場,可增加玉石產量,有助緩解緬甸玉石原料緊缺現象,滿足市場需求。
緬甸玉石依據顏色、質地不同,可分為以下幾種:(老坑)玻璃種、冰種、芙蓉種、金絲種、紫羅蘭種、糯化種、白底青種、花青種、油青種、干青種、豆種、馬牙種。
各礦產資源分佈地區如下:
(1) 銅礦:主要位於曼德勒以西105公里的望瀨及望瀨以東11公里處的禮勃東。產品品質較高並已進入國際市場。
(2) 鉛鋅銀礦:主要分布在撣邦東部高原的鉛、鋅、銀礦帶中。該礦帶向北延伸到中國雲南省,向南延伸到泰國,全長2,000多公里。最大的礦床是撣邦北部的包德溫礦。
(3) 鎳礦:主要分布在曼德勒以北,有達貢山鎳礦和梅當鎳礦。
(4) 鐵礦:主要分布在緬北克欽邦,克欽邦的帕敢鐵礦屬褐鐵礦。
(5) 金礦:緬甸金礦主要集中在緬中北部實皆地區,緬甸最大的國有金礦山是Kyaukpahto金礦,位於實皆省東界近北端。曼德勒省中部有Yamethin金礦。
(6) 玉石礦:主要分布在緬甸北部克欽邦的帕甘地區。
(7) 寶石礦:主要分布在緬甸中部之抹谷地區及東部的猛秀地區。
資料來源:外交部、經濟部、MoneyDJ&XQ蒐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