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美國股市的起伏令人印象深刻,股價暴起暴落,多空消息不斷;在市場反應完所有消息之後,2001年將是重新佈局的開始。
美國各項經濟數字顯示景氣已明顯降溫;產油國的增產及暖冬效應使油價並未進一步攀高;疲軟的歐元在面臨美國經濟成長趨緩之下獲得喘息;企業獲利不如預期的事實在激烈震盪之後仍餘波盪漾。投資人在面臨新局面,在投資策略上必須重新調整步伐。
國際投信認為,過去二年高成長代名詞的科技類股目前面臨世代交替、產業前景未見明朗,股價的表現已無法像過去大幅成長,未來選股的方向將會是具有成長潛力及獲利穩定的產業。
展望明年,寬頻及無線通訊世界將會更瑧完備,成長仍可期待;製藥類股在搭配生化科技的題材下將具有更進一步的潛力;而金融股在獲利穩定的前題下,將是良好的資金避風港。
在投資區域的選擇上,美國仍舊是各項產業的龍頭,短期間地位無可取代;歐洲通訊產業較為優勢,尤其是無線通訊地位鞏固;至於日本,目前擁有全球最先進的第三代無線通訊技術,加上本身資訊家電的優勢,未來同樣無法讓人忽視其存在。
2000年的確是證券投資史上極為特殊的一年,未來的記錄將會顯示今年的震盪直可媲美1930年代大崩盤及1987年的黑色十月。我們從NASDAQ指數三十年間單月漲跌幅最大前十名之中即可看出今年是多麼地不同。
從表一及表二中可以明顯看出,用「天搖地動」來形容2000年的NASDAQ走勢其實一點也不為過。過去30年間NASDAQ前十大單月跌幅中,今年居然佔其四!而單月漲幅也佔其二。最近三年(1998~2000)中有六個月漲幅位於十大單月漲幅之內,可見98年以來的科技股多頭行情飆漲得多兇猛。
如果說1999年的股市多頭是個驚奇,那麼2000年的大幅波動則是震撼。年初NASDAQ延續前一年底的漲勢,生化科技、網際網路類股(Portal、B2B、B2C)領軍飆漲,在3月10日達到顛峰,創下5,132點的歷史新高。不過隨即在獲利回吐賣壓、摩托羅拉(Motorola)發表對今年公司獲利不樂觀的預期、網路股泡沫破滅、以及四月初微軟(Microsoft)違反反托拉斯法判決成立的多重影響下,指數從高點直線下落,至五月底跌至3,205點,跌幅達四成。
表一、NASDAQ史上十大單月跌幅
|
日 期 |
當月跌點 |
當月跌幅 |
當月收盤 |
|
1987/10 |
-120.99 |
-27.23% |
323.30 |
|
2000/11 |
-771.70 |
-22.90% |
2,597.93 |
|
1998/8 |
-373.14 |
-19.93% |
1,499.25 |
|
1980/3 |
-27.03 |
-17.10% |
131.00 |
|
1978/10 |
-21.77 |
-16.38% |
111.12 |
|
2000/4 |
-712.17 |
-15.57% |
3,860.66 |
|
1973/11 |
-16.66 |
-15.12% |
93.51 |
|
1990/8 |
-57.03 |
-13.01% |
381.21 |
|
2000/9 |
-533.53 |
-12.68% |
3,672.82 |
|
2000/5 |
-459.75 |
-11.91% |
3,400.91 |
|
資料來源:Bloomberg, 國際投信整理 |
但不久後科技股在光纖題材的帶動下展開反彈。由於寬頻網路需求殷切,光纖傳輸又是目前最有效的解決方式,在前景看好的題材吸引下,光纖族群在6、7月間成為盤面的重心,也使得NASDAQ指數反彈三成,最高達到4,274點。但7月中旬所羅門美邦(Salomon
Smith Barney)半導體分析師喬瑟夫(J.
Joseph)對半導體投資前景發出警語,認為半導體投資高峰已過,未來將會逐步下滑。此報告對全球半導體產業而言無異是一記重捶,費城半導體指數在二週內跌幅高達23%。
表二、NASDAQ史上十大單月漲幅
|
日 期 |
當月漲點 |
當月漲幅 |
當月收盤 |
|
1999/12 |
733.15 |
21.98% |
4,069.31 |
|
2000/2 |
756.34 |
19.19% |
4,696.69 |
|
1974/10 |
9.56 |
17.17% |
65.23 |
|
1975/1 |
9.96 |
16.65% |
69.78 |
|
2000/6 |
565.20 |
16.62% |
3,966.11 |
|
1999/1 |
313.20 |
14.28% |
2505.89 |
|
1982/10 |
24.98 |
13.31% |
212.63 |
|
1998/9 |
194.59 |
12.98% |
1,693.84 |
|
1985/1 |
31.35 |
12.67% |
278.70 |
|
1998/12 |
243.15 |
12.47% |
2,192.69 |
|
資料來源:Bloomberg, 國際投信整理 |
但科技股的惡夢才剛開始。從第三季起對美國經濟成長走緩的說法就不斷瀰漫整個市場,投資人預期一旦經濟走疲,企業獲利也難以倖免。不幸的是,7月27日全球第一大手機製造商Nokia表示因新機種延遲推出,以致第三季盈餘成長將不如預期,當日Nokia股價應聲重挫25%,也拉起市場開始對於高科技產業前景產生疑慮的序幕。當週NASDAQ綜合指數下跌10.54%,通訊類股更跌了14.1%。Nokia的獲利警訊,使得過去全球產業成長動力來源:手機相關產業,面臨了極大的威脅。
年初由於PC及行動通訊的熱賣,使得各家券商、公司、研究機構開始大幅調高今年的出貨預測。PC的出貨將成長16~18%、手機成長更高達100%,預估5~5.6億支。在上中下游均大幅調高其原料零件以因應出貨時,需求的不如預期自然會造成連鎖性的反應。德州儀器(Taxes
Instruments)在Nokia之後跟進調降了今年手機需求數字為4億支,德儀向來為Nokia手機中數位訊號處理器(DSP)的最大供應商,此一訊息更確認了今年手機市場不如預期般樂觀。而南韓政府6月底宣布自第三季起取消國內手機的補貼政策,也直接影響主要製造商Samsung、LG的產出。
經過7月中旬以後的重挫之後,8月份NASDAQ指數反彈11.6%。但這僅止於反彈,在9月第一個交易日站上此波最高的4,234點之後,Intel於9月5日發表因歐洲地區銷售趨緩,使第3季營收僅小幅成長3-5%的訊息,當日Intel股價雖“僅”跌了6.3%,但影響卻是持續的。因為它曝露了整個PC產業成長力道的衰退。全球主要DRAM大廠受此影響最大:美光(Micron
Technology)9月份單月股價跌了43.6%,10月又跌掉24.5%;第一大廠Samsung在二個月內跌了47.8%。而Intel本身在9月份跌幅就有43.8%,其競爭對手AMD第三季也跌了36%。
其他PC大廠也無法倖免於難:Apple電腦在9月29日宣布由於新型Mac
Cube銷售不佳,當季獲利將不如預期,當天Apple股價即暴跌52%。Dell在10月5日宣布因為需求不振及歐元貶值,第三季營收將低於公司預期3%,股價一天之內~還好,“只”跌了10.6%。
科技股的冬天至此仍未過去。接下來的主角換為第二季最為風光的光纖類股。9月以來陸續出現通訊、光纖設備過度投資的言論,終於在10月底獲得證實。10月25日光纖設備大廠Nortel公布第三季營收數字,結果出現了一年半以來首次衰退。股價當天重挫29%,但是從8月底最高價82元算起,跌幅已有45.4%。其他重量級光纖股也無一倖免:JDS
Uniphase從8月底的124元盤跌至10月底的81元,11月底更慘跌到50元;SDLI在8月底每股將近400元,三個月後已腰斬為181元;Ciena也從110元跌回到75元。
這波從半導體→手機→PC→通訊及寬頻設備的輪跌,幾乎所有的科技股均難逃大盤的賣壓,而投資人的信心也在一波波上沖下洗之間喪失殆盡。但大盤跌勢似乎仍未結束,接下來的變數回到了總體層面。上半年聯邦準備理事會(Federal
Reserve
Committee)為因應可能過熱的經濟,連續三次調高存款準備率及重貼現率,總幅度達到1%,升息的效應在下半年漸漸產生效果。第三季美國GDP成長率,從第二季的5.6%驟然下降為2.4%。原先投資人期盼不要過熱的經濟反而轉為對硬著陸的憂慮。加上油價及歐元出乎意料地同時出現變化:油價在產油國庫存降低及期貨飆漲的帶動下一路走高,在九月中旬激漲至每桶原油37美元,為90年波灣戰爭以來新高;相反地,歐元卻仍未能擺脫弱勢,貶至一歐元兌換0.8532美元的歷史新低。
油價的飆漲及經濟成長的趨緩使得通膨陰影再度籠罩投資人;歐元的續貶讓歐洲經濟復甦腳步更顯蹣跚,同時美國企業在歐洲的銷售也因匯兌損失而大幅縮水。科技股再度向下探底,11月20日NASDAQ指數重挫151點,正式跌破了3000點的心理關卡,至12月初為止再也沒有回到3000以上。這其間另一個重要且無人預料到的因素是美國總統大選遲遲未有結果,投資人在前景不明的情形下裹足不前,指數只有繼續下探。
回顧今年的股市,震盪起伏程度是史上前所未見的。去年還是當紅炸子雞的網際網路概念股,不到一年內紛紛中箭落馬註1;手機曾是所有研究機構均看好的明星產業,但WAP手機未能熱賣及過份樂觀的預期卻讓整體產業蒙受龐大的庫存壓力;光纖設備、網站代管、資料儲存、生化科技、製藥等下一波新興產業又正面臨了彼此的激烈競爭。投資人的態度由原先的只求築夢成長,轉為強調實質獲利,一旦企業獲利成長出現下滑甚至衰退,龐大的賣壓便會毫不留情地傾巢而出!這就是為何今年震盪會如此之大的主要原因。
2001年展望
全球經濟仍成長,且差距縮小
以目前全球的總體經濟來看,全球景氣仍將維持榮景:美國升息已達高峰,在GDP成長率緩步下滑、通膨溫和、失業率平穩的情況下,未來景氣可望軟著陸,聯準會的貨幣政策將逐步寬鬆,我們認為美國經濟軟著陸將順利達成;日本今年連續三季經濟出現正成長,顯示已度過最壞狀況,邁向穩定復甦。我們認為日本擺脫衰退步向榮景仍需時間,包括傳統大型企業的合併與轉型、以及政局的穩定與否均是持續觀察的重點;至於歐洲,失業率持續下降、內需擴張、經濟隱隱浮現復甦跡象;但各國政治、經濟、文化背景差異過大,則是歐洲地區無法整合為單一個體的主因,也間接導致歐元的疲軟不振。經過二年的磨合,我們相信歐洲共同體會更進一步整合。
美國的新經濟模式,是由科技帶領生產力的快速提昇,抵銷了強勁的消費需求及傳統通貨膨脹的力量。我們認為:在美國軟著陸可期,歐洲各國及日本將憑藉著特定產業的優勢,依循美國新經濟的模式,使經濟得以持續穩定成長。過去狂飆的時代或許已不可得,取而代之的時長期穩定的發展,這將是長期投資人最大的福音。
寬頻、製藥、生化、金融為下一波重心
科技股的重挫讓許多投資人失望,甚至全球知名的操盤人都因此受到傷害註2。但是科技股就因此沒有未來了嗎?我們認為:儘管今年在股價上作了大幅度的回檔修正,但是科技產業仍舊在成長。只是成長的方向和過去不同。今年下半年全球一級的PC大廠陸續傳出需求不如預期,庫存過高侵蝕獲利的消息,顯示真正的「後PC時代」已正式來臨。過去叱吒一時的PC產業龍頭如Intel、Compaq、Dell、Apple、Gateway、Microsoft等股價頻頻破底,甚至在宣布獲利不如預期時市值能在一夕之間減少4~5成!如此大幅的震盪說明了固守PC產業的業者未來將會面臨更為嚴峻的考驗。
我們現在產業正從「後PC時代」步入「寬頻(Broadband)時代」。我們相信無線通訊及寬頻接取設備近年來的高速成長,已漸取代過去個人電腦及伺服器,成為影響半導體及整體電子產業走勢的重要因素。因此,面對未來整體電子產業的發展,寬頻已是不能忽視的項目。在「寬頻時代」裡,大家的需求已經不再是強大的計算能力,而是要增加通訊的能力,很多人現在買電腦都是為了上網,即使是資訊家電(Information
Appliance, IA)、手機、個人數位助理器(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PDA)、視訊轉台器(Set-top
box)…等產品,也是著眼於未來能擁有上網功能。因此電信業者(Carrier)與有線電視業者,現在的當務之急也都是在為提供消費者寬頻的通訊環境。
日本和歐洲在寬頻的世界中均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日本即將在明(2001)年中率先推出第三代行動通訊服務,憑藉著現有i-Mode的優勢及領先的技術,日本在第三代無線寬頻通訊的腳步明顯搶得了先機;此外,日本資訊家電大國的地位由來以久,Sony、Panasonic、Toshiba等大廠也亟欲在未來網路架構下的資訊家電站穩腳步。歐洲則是以通訊業龍頭的姿態繼續主導市場。包括手機大廠Nokia、通訊設備大廠Ericsson、Siemens、Alcatel等,均將在未來寬頻的世界中佔有先驅地位。至於美國,雖然在無線通訊的腳步未能取得先機,但在有線寬頻的世界中卻仍能主宰市場。網際網路是驅使寬頻成長的最大動力,而美國仍保有全球網路產業的主導地位。
另一個值得特別關注的產業為生化科技及製藥業。今年生化和製藥類股走勢較大盤為佳,除了製藥業本身擁有穩定的獲利能力,受到防禦性(Defensive)資金的青睞之外,最主要原因是配合未來生物科技、基因工程的長遠發展。今年4月6日美國生命科學界的龍頭賽雷拉(Celera)公司宣布,完成了人類基因排列圖譜的繪製,解開了人類基因型態的所有去氧核糖核酸(DNA)的密碼。生命科學的基因工程揭開了一連串探索生命奧秘的研究,並將進一步改變人類生命的本質。
基因改造工程原著重於農產品作物及品種的改良,但人類基因奧秘的解答將賦予人類決定生態的能力,甚至挑戰進化論的自然淘汰規則。至今尚無人能完整描繪出生物科技未來將發展至何種境界,長期潛力無可限量。
今日在全球生物科技的版圖中,美國挾其龐大的資金後援及近30年長期累積的研究經驗,位於產業龍頭地位。除前述基因資訊供應商Celera之外,提供生物晶片科技的Afflymetrix;從事基因研究的Sangamo、Biosciences、Human
Genome Science Institute
(HGSI);以及從事醫療疾病研究的Amgen、Biogen等。另外,歐洲及美國均有世界級的大藥廠如輝瑞(Pfizer)、默克(Merck)、必治妥(Bristol-Myers
Squibb Co.)、史美克占(Smithkline Beecham
Corp.) 等。至於亞洲在步伐上較為緩慢,目前多半是起步階段。日本的製藥業為先驅,此外中國大陸的中醫研究及印度的疾病治療學上較具優勢。
另外在保守型的投資標的上我們選擇金融業。近年來全球化步伐加快,直接金融大幅成長;加上合併與收購風行,使得大型投資銀行快速興起,美國仍是箇中翹楚。歐洲經過二年的歐元試驗期,雖然仍面臨貨幣貶值的壓力,但隨著經濟情勢看好,金融業的體質也可望更加健全;而日本逐漸走出經濟衰退的陰霾,去(1999)年幾項大型金融機構的合併案效應將逐漸發酵;至於新興市場,我們認為金融風暴的衝擊及反彈已結束,經過風暴的洗禮,對新興國家的金融體質應是利多於弊。不過我們認為包括阿根廷、土耳其、印尼、泰國等地區短期內震盪難免。
因此,在可見的未來裡,美國獨強的情勢或許仍會持續,但歐洲及日本同時也擁有利基市場,配合美國經濟降溫,新興市場逐漸走出金融風暴陰影的情形下,全球各地經濟成長的差距將逐步縮小。雖然美國在未來全球龍頭的地位仍不容置疑,但是其影響力將會部分釋出給自谷底回升的經濟體(在此是指足以和美國分庭抗禮的歐洲和日本)。因此全球整體經濟應不看淡。
新市場,新挑戰
前面我們說明了未來看好的明星產業,但這並不意味著現在就是好的投資點。投資獲利的原則除了把資金放在對的地方(Right
Place)之外,更重要的是放在對的時間(Right Time)。
我們已經經歷過今年網路股的大幅震盪、半導體的幾近崩盤、光纖產業的榮景與回檔。可是確定的是這些產業並未因而消失,但是為什麼不同的公司會有各自不同的遭遇?
在新興產業萌芽之初,由於市場極富想像力,往往吸引大批投資人加入,企圖分得一塊市場大餅。因為前景充滿不確定性,即使分析人員也難以斷定孰優孰劣,因此產業成員良莠不齊。直到經過市場的選擇後,真正優秀的成員才會脫穎而出,擄獲大部分的市場資源,大多數的參與者無法經過考驗而遭到淘汰。我們把這種汰弱留強的過程視為跨越一道無形的「鴻溝」。
任何新興產業均無可避免要經過鴻溝的洗禮,除非它不具有未來的成長性。而這種淘汰的過程十分明顯是贏家通吃市場,90%以上的參與者都可能消失,最後僅成就少數勝利者。這種例子在過去產業發展史中屢見不鮮:二十世紀初是全美汽車業的黃金時期,全盛時共有3000多家汽車製造商。但時至今日,即使全球著名的車廠數也是屈指可數,並且仍在加速合併中註3;80年代個人電腦風行時,美國一地也有超過2000家的電腦製造商,但是今日一級大廠也不過5~6家;網際網路的走勢更為明顯,去年此時”.com”還是所有投資人未來的夢,不到一年的時間風雲變色。
我們不僅了解產業發展中去蕪存菁的必然過程,更驚訝地發現這種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汽車業或許尚需50年形成了福特王朝、大型主機時代只花了20多年成就了IBM、個人電腦時代不過15年只剩下了前六大廠、網際網路在1994年才正式商業化,但去年此時我們就可以聽到「網路業只有第一,沒有第二」的聲音,不過3~5年光景就完成了市場資源的重分配。過去市場重組需要花費數十年,現在可能五分之一的時間即可達成。在如此短的時間裏要完成所有的事,可想而知震盪性會多麼地強。
因此,我們可以預見:未來不論寬頻世界或是生物科技,只要是具有高度成長性的產業,激烈的競爭將會帶來更大的市場波動。強者恆強、贏家通吃的世界將會使絕大多數的參與者消失。因此站在穩健投資者的立場,在市場混沌不明的時刻,實在沒有必要承擔如此高的風險。我們的建議是:持續關注市場的發展,在情勢較為明朗時再行投入,或許無法產生暴利,但長時間下來仍將有相當程度的利潤,而這利潤才是最實在的。
2001年投資建議
以「全球型」基金投資為起點
面對如此複雜且多變的投資環境,投資人難免會無所適從。究竟未來的投資重點應該為何?
我們的建議是:如果投資人無法有足夠的資訊了解海外股市,投資共同基金絕對是最好的方式。因為投資人無需面對數千家不同的公司,而只要選擇一個符合個人理財需求的基金,將專業交給專業。若從未投資過海外基金的投資人,我們建議應以「全球型」基金為起點,等對共同基金有進一步的瞭解之後,再逐漸增加積極成長型基金的投資。
至於已投資共同基金的投資人,建議投資人宜檢視手上之基金,我們認為目前在共同基金的投資上,應降低積極成長型基金(如:單一國家型基金、東南亞區域型基金、單一產業型基金)的投資,比重應不高於25%,以獲利為主要目的;穩健成長型基金(如:全球型基金)可持有50%,以分散風險;最後25%則可考慮平衡式基金,用以保本。
「定時定額」絕對是最好的選擇
對於許多想要利用基金作長期投資,但又不知何時介入的投資人來說,「定時定額」絕對是最好的選擇,可大大降低投資風險,發揮「聚沙成塔」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