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4月出口金額由286.79億美元降至258.34億美元,年增率由-4.4%上升至-3.3%,連6個月負成長,若剔除春節農曆季節性因素,4月出口金額為2017年7月以來低。主要受全球經濟成長動能走緩,終端產品銷售欠佳,國際基本金屬價格跌勢加重,以及產業淡季效應等影響,累計1至4月出口金額1,022.00億美元,年增率減少4.0%。4月進口金額由255.59億美元減少至231.49億美元,年增率由6.6%下滑至2.6%,然其中資本設備購置上揚16.5%,累計1至4月進口金額905.53億美元,年增率零成長,4月貿易順差由31.20億美元減至26.86億美元,年增率跌幅由-48.1%縮小至-35.4%,累計1至4月貿易順差116.47億美元,年增率減少26.8%。
就主要出口貨品來看,4月電子零組件產品因供應鏈持續調整庫存,出口金額雖由91.42億美元下滑至81.15億美元,然年增率由-13.3%小幅回升至-5.0%;資訊與視聽產品則因國內產能比重提升,出口金額由35.76億美元降至30.72億美元,年增率由23.1%下滑至17.0%,然為主要出口產品中表現最佳;電機產品出口金額由9.94億美元降至8.94億美元,年增率由8.4%下滑至3.5%;運輸工具出口金額由9.53億美元下滑至8.97億美元,年增率由0.1%上升至4.1%。以地區區分,4月對中國(含香港)出口金額由114.38億美元降至99.03億美元,年增率由-14.8%上升至-8.8%,連6個月負成長,累計1至4月對中國(含香港)出口構成比降至38.3%,為近14年低;對美國出口金額由39.29億美元減至36.04億美元,年增率由25.6%下滑至21.5%,但為連續31個月正成長,創2011年8月以來次高,反映美國基本面表現強勁,且部分台商陸續將海外供應鏈移回國內,帶動對美產品出口大增,1至4月對美國出口構成比成長13.9%,創13年新高。
美國政府宣布自5月10日起對從中國進口的2000億美元商品加徵關稅稅率,由10%提高到25%,中國財政部公告表示美方上述措施導致中美貿易摩擦升級,違背雙方通過磋商解決貿易分歧的共識,損害雙方利益,不符合國際社會的普遍期待。5月13日,中國財政部公告自6月起對總價值約600億美元、共計5140個稅目來自美國的商品,分別加徵5%、10%、20%、25%不等的關稅,包括小型飛機、計算機、紡織品、化學品、肉類、小麥、葡萄酒和液化天然氣等商品,實施最高加徵25%的關稅,然而,部分汽車零件並不在報復性關稅徵收名單之內。
市場聚焦美國是否對中國剩下的3000多億美元產品課徵25%關稅。根據美國13日公布對中國3000億美元商品加徵關稅清單,涉及3805項產品,相當於中國全部輸美商品都被課稅,清單包括農畜產品、衣物、家居商品、手機、NB等消費品,但不包括藥品、特定藥品原料、部分醫療產品、稀土材料與重要礦物等品項。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指出,301條款委員會將在6月17日召開公開聽證會,聽證會結束後7天內提交反駁意見。
就美國現階段對中國祭出的關稅清單看來,我國電子零組件多出口至中國大陸進行組裝,再銷往美國,由於貿易戰徵稅範圍尚未擴及中國輸美的電子終端產品,現階段美中貿易戰對我國出口的直接衝擊相對有限。
若未來美國對3250億美元中國產品加徵關稅,幾乎包含所有中國大陸輸美商品,最新關稅清單包括手機、平板、筆電等消費性電子商品,恐進一步衝擊台灣與南韓出口業者,業者將啟動貿易戰應變計畫,將產線移出中國大陸並分散生產基地。
雖美中貿易戰升溫,或帶動轉單效應發酵,部分訂單轉往具備生產彈性或其他非中國生產之廠,減緩紅色供應鏈對我國出口所帶來的壓力。然出口關稅提高,成本上揚導致產品售價提高,恐影響需求端,或是由生產廠商自行吸收;此外,廠商因重複投資與產地移轉過渡期,財務成本或生產成本均將加重,影響獲利能力。
我們持續看好5G通訊技術、AI、物聯網、高效能運算、車用電子等新興應用帶動長期商機,然國際景氣成長動能減弱,IMF三度下修2019年全球經濟成長至3.3%,美中貿易談判仍有變數,加上高階智慧手機換機週期延長,成長空間有限,預計半導體庫存去化延續至第二季,貿易談判不確定性升溫使廠商氣氛轉為觀望,消費者購買意願也可能受到影響,短期能見度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