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實新聞 2009-12-23 08:07:06 記者 許曉嘉 報導
拓墣產業研究指出,多點觸控技術時代來臨,單手觸控操作的新應用快速擴展。但目前阻礙多點觸控技術普及發展的最大關鍵,還是在於成本居高不下,主要係受到製程等等因素影響,預料多點觸控面板製造成本必須持續降低,廠商在這波多點觸控時代才能更具競爭優勢。
根據拓墣產研調查,現階段多點觸控技術大約可分為電容式、電阻式、光學式等等3大主流技術,其中,由Apple智慧型手機iPhone所帶動的投射式電容技術(Projected Capacitive Touch Panel;PCT),目前已成為眾家觸控面板業者競逐的主要目標之一。更有多家重量級廠商投入資金,試圖把投射式電容觸控技術PCT引導向中小尺寸應用發展,藉此與電阻式觸控技術競爭。
目前國內主攻投射式電容觸控技術的觸控面板廠商,以原TFT面板和STN/C-STN面板或零組件業者、跨足觸控面板市場的廠商為主。包括彩色濾光片廠商達虹(8056)、和鑫(3049),以及面板大廠群創(3481)、中小尺寸面板廠勝華(2384)、凌巨(8105)等等。
由於投射式電容觸控技術目前主要拓展障礙在於成本偏高,目前已經有許多廠商,加緊開發不同觸控技術,期使多點觸控應用成本持續降低。例如,觸控面板廠商宇辰光電(eTurboTouch)所開發的新一代投射式電容技術DCM(Digital Capacitive Multi,可撓式數位投射電容),將傳統投射式電容觸控面板5層結構,簡化為2層,並將原有製程從20道減少為10道,讓製造成本僅原本投射式電容觸控技術50%。預料未來將有機會在6吋以下應用市場、或電子書閱讀器市場,發揮競爭力。
而傳統電阻式觸控(Analog Matrix Resistive;AMR,類比矩陣電阻)由於容易被刮傷、使用壽命較短,加上具有透光率不佳、耗電量大、反應速度較慢等等缺點,目前大多只能應用在中小尺寸面板。國內大多數觸控面板廠商,包括洋華(3622)、介面(3584)等等,原先主要產品都是以電阻式觸控技術為主。
為了改善電阻式觸控技術的競爭力,近來也有廠商開始嘗試開發改良式的電阻式觸控技術。例如宇辰光電的電阻式eTT-AMR多點觸控技術,鎖定10吋到23.6吋的筆記型電腦和All in One電腦等等應用,試圖突破傳統電阻式多點觸控技術只能應用在中小尺寸面板的限制。
至於光學式觸控技術,目前市場上主要係採用2個或3個CMOS感測器,並透過玻璃表面進行反射,國內主攻光學式觸控技術的廠商有劍揚等等。但拓墣認為,光學式觸控技術反射死角較多,又容易被遮蔽,只能算是兩點式(Bi-touch)表面光學技術。同時,螢幕上的灰塵累積,也可能影響準確度。若使用者不明白技術原理,甚至在擦拭螢幕的過程中,也可能破壞感測線圈,對產品的使用效果造成嚴重影響。另方面,傳統光學式觸控技術也無法符合Windows 7對間距(Pitch)25.4mm的要求,與理想值的9.0mm差距更遠,長期發產技術瓶頸頗多。
近來開始規劃掛牌上市的宇辰則推出創新光學影像式(Photo Image)多點觸控技術,以光學影像技術在玻璃內進行介質傳導轉換的新技術,讓多點式光學觸控有所突破,並符合25.4mm間距的規範,號稱可適用於24吋以上的大尺寸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