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立清潔能源技術壟斷,西方國家無法兼顧「能源安全」與「能源帳單」
根據澳洲人報轉載華爾街日報(China builds monopoly in clean energy tech)專文。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進口石油和天然氣的國家擔憂受能源生產國的影響,殊不知此刻全球綠色能源供應鏈,更大的脆弱點(vulnerability)正在形成。
上周國際能源署(IEA)公佈,中國供應全球95%鋰離子電池所需的精鍊鈷,生產超過70%的太陽能模組元件,並擁有全球四分之三的電動汽車電池產能,突顯能源轉型所需產品供應鏈高度集中在單一國家。
相較之下,石油市場是相對分散的。根據高盛(Goldman Sachs)統計,自1990年代初以來,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之13個會員國壟斷全球約40%的石油供應,加計俄羅斯等其他大型產油集團(OPEC + group)躍至60%。目前,石油卡特爾對全球經濟的影響雖遠大於綠色能源技術供應,但隨著全球能源結構的轉變,這種情況可能改變。
理由在於中國在慷慨的政府補貼、廉價電力、勞動力、土地,其再生能源製造技術已居全球主導地位。根據彭博NEF資料,十多年前中國提出清潔能源發展戰略後,2018到2022年全球外資在中國太陽能板及風力渦輪機零組件之建廠投資案約佔80%。
由中國的低成本製造及供應鏈的高度整合,大幅改善再生能源的經濟性,全球受益。2010到2021年,大型太陽光電設施生產的電力成本已下降90%。
由於地緣政治緊張,近來西方政府紛採半導體及清潔能源等敏感產業分散(diversify)供應鏈之行動。美國透過「降低通貨膨脹法案」提供補貼,鼓勵電動車、太陽能、風能等零組件之國內製造;規定只有在北美組裝之電動車,才可獲得補貼。歐盟考慮放寬援助規則,盼其提出積極的綠色產業政策,俾與美國之補貼競爭。
但是開發本地製造之清潔能源技術之代價並不便宜,彭博NEF推估,美、歐建置工廠的成本,可能比在中國建廠高出6倍之多。
此外,更高的勞動成本及能源價格,將造成高營運成本,進而推高零組件之價格。例如,西方製造的電解槽(electrolyser)的價格,是中國製造的5倍。這些都將推高全球經濟之脫碳成本。
所以,促成本地製造分散供應鏈之作法,或可提高能源安全,增加高技能工作機會,但卻無法實現以「免費的」風能及太陽能,以降低能源帳單支出之最終夢想。(資料來源:經濟部國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