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DJ新聞 2025-11-12 14:51:13 郭妍希 發佈
美國、中國在人工智慧(AI)展開激烈爭霸,輝達(Nvidia Corp.)執行長黃仁勳(Jensen Huang)警告中國未來會取得勝利。乍看之下,他似乎是在為自己的公司說話,想要鼓勵美國開放AI晶片出口,但從電力的角度來看,黃仁勳的觀點確實有其道理。
英國金融時報(FT)專欄作家尹允(June Yoon) 11日撰文指出,根據羅德島大學(University of Rhode Island)、突尼斯大學(University of Tunis)及普洛威頓斯學院(Providence College)發表的學術研究,一款GPT-4模型每年可使用最多463,269兆瓦時(MWh)的電力,超過35,000多個美國家庭一年消耗的能源。
另外,根據獨立能源研究機構Rystad Energy推算,到了2030年,全球資料中心的耗電量將大增一倍以上,2040年更會上探約1,800太瓦時(TWh)、足以供應1.5億個美國家庭一年所需。
換言之,電力的價格與供給對AI進展速度日益重要。美國批發電力成本持續攀高,資料中心附近地區如今的電費,已比五年前大增267%。然而,今(2025)年上半美國因為政策改變、監管面臨不確定性,大規模風力發電、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專案的投資卻減少了。相較之下,中國去年可再生能源新增容量卻創歷史高,光太陽能發電就新增277吉瓦(GW)、風力發電也新增80 GW,使整體可再生能源新增發電量超過了356 GW。
有些人認為,中國在發電方面的優勢,無法完全彌補晶片與AI模型落後的差距。AI產業剛萌芽時確實如此,但今天的不同在於,能源的擴張速度開始超過電晶體:晶片的性能增長已放緩至個位數,但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每年卻以雙位數的速率擴張。
電力成本下降,使同樣預算能採購的算力變多了,而電網容量的擴增,則讓業者得以增加AI模型的訓練頻率與時間。尹允直指,歷史來看,每一個科技超級強權的崛起,都以便宜能源為根基。便宜、豐富的煤炭推動了英國工業革命,石油與水利發電則讓美國在20世紀鞏固了製造與軍事科技的領導地位。
在雲端運算與AI榮景的帶動下,資料中心迎來前所未見的需求,但電力供應正成為限制產業發展的最大瓶頸。美國供電基礎設施日益老舊、新輸電線路的建設緩慢,以及諸多監管與許可程序障礙,成為缺電元凶。市場謠傳,全球名列前矛的兩大開發商,在輝達美國總部所在地的資料中心建案,因為當地供電設施難以支援,恐將連續幾年呈現空置狀態。
黃仁勳近日提到,美國新推的AI法規,最終將帶來「50個新規定」。相較之下,中國補貼能源的政策,卻讓當地科技業者更有能力將輝達AI晶片的中國替代版投入運行。他說,「在那裏電力是免費的。」
稍早才有消息傳出,中國地方政府在科技團體抱怨使用華為(Huawei)、寒武紀科技(Cambricon)等本土製晶片會導致成本上升後,隨即加碼補貼電力。這些中國國產系統的能源效率普遍不如輝達晶片。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編者按:本文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精實財經媒體》、編者及作者無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