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節財經學
2011/12/27
雖然說大多數的金融交易在聖誕節前都會趨於平淡,但在聖誕節過後一兩天,新聞就會開始追蹤,今年的聖誕節到底購物的熱潮比起過去有沒有很令人驚喜的成長?因為如果消費熱絡,或許就代表民眾的荷包還有錢,企業也能賺到不少錢,一切就會看起來都很美好,那就可以安心跨年。
但是,真的是這麼簡單嗎?就以今年來說,感恩節後的「黑色星期五」和聖誕節後的「百萬星期一」,線上購物均創紀錄,但是退貨率在商品或禮物拆封前也已經創了紀錄。這樣的數據又意味著什麼呢?
首先,有人或許會覺得在購物季節的消費創新高是相當讓人振奮的一件事情,但是,也有人認為如果一般消費者無法在購物季節以外的時間消費,而只能選擇在具有折扣和促銷活動的購物季節買自己所需要的商品,那其實意味著消費者的財務狀況並不怎麼理想。畢竟,忍到消費季節才買有很多可能讓人難以接受的情況,像是必須去人擠人或排隊,即使線上購物也會面臨人潮過多,系統負荷不了而當機;或是喜歡的衣服沒有了自己的尺寸或想要的顏色。
所以消費者「冒險」等到購物季才買,可能就是因為可以消費的資金不太多而精打細算的結果,而零售商只能在購物季才能有理想的業績,也表示在正常售價的情況下賺不到消費者的錢。以這個角度來看,折扣季的消費力道越強,經濟狀況其實可能是越差的。更別提有很多人拿到了禮物,寧願選擇退貨換回現金,這想必對送禮或收禮的人來說,都是艱難而不愉快的決定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