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投資人如果買了一檔黃金基金,當金價上漲20%的時候,他會獲利多少?當投資人買了一檔中國的指數基金,他持有了什麼類股最多?又持有了多少比例?又,當投資人對股神巴菲特之前說他不懂科技業,最近卻大買IBM的股票時,會不會很納悶,到底是巴菲特終於懂了科技業?還是IBM其實不是科技業?
其實,大多數的黃金基金並不是持有黃金,而是持有黃金礦產公司的股票。當然在開採成本固定的情況下,金礦公司的獲利會因為金價上漲而增加,股價也就隨之上漲,但是實際上金礦公司的股價受股市的氣氛影響比金價還要大,這就是為什麼持有黃金基金的投資人常常會覺得奇怪,怎麼股市大跌,號稱避險資產的黃金大漲,但是自己買的黃金基金卻不漲反跌?
而中國市場是最近幾年相當熱門的投資區域,甚至有統計數據指出有超過七成的共同基金投資人曾經或者正在持有投資中國的基金,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其實在中國股市中,金融類股佔了相當大的比重呢?甚至FXI這種中國指數ETF的持股中,有一半是持有金融類股!而台灣50這檔ETF,也有四分之一投資在半導體產業。這種過度集中的情況,投資人更要特別小心某個產業所產生的衰退或危機,因為所產生的影響會相當巨大。
而IBM呢?其實IBM在陸續賣掉硬碟和個人電腦部門之後,就不再是一個純粹的科技公司,主要的業務反而是提供諮詢服務以及IT服務,因此巴菲特的確看懂了IBM,但不是懂了他們的服務,而是懂了他們的商業模式,這種商業模式不科技,反而很傳產。巴菲特不是看到人手一台iPhone而去買蘋果電腦的股票,反而是去自己公司的IT部門看到全世界幾乎都必須仰賴IBM公司的服務,所以願意成為IBM的大股東,並且認為自己如果早一點知道會更好。
這些例子都告訴我們,投資的時候,千萬別只看商品或公司的名字,以前過去這些印象,很可能早已經發生了改變,甚至還完全相反了。買你所懂的,這是相當正確的建議。但是如果顧名思義,自以為懂了,其實只懂了一半,那就會不知道自己將會面臨什麼風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