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勢論勢-一篇「假新聞」引爆股匯雙殺!如果川普開除聯準會主席,市場會有什麼危機?
(2025/07/24)
•作 者:風傳媒

作者:林彥呈

台灣時間週三(16日)深夜11時許,美國媒體開始報導美國總統川普將解僱聯準會(Fed)主席鮑爾的消息,引爆股市、美元急速下殺,黃金短線飆升,隨後川普否認相關傳聞,投資人的情緒才逐漸平穩。但無風不起浪,有鑑於川普政府昨非今是的黑歷史,市場認為鮑爾即將被趕下台的消息並非空穴來風。

回顧三個月前的股災期間,市場突然傳出川普考慮對中國以外的所有國家暫緩徵收90天的關稅,激勵股市大幅衝高,但在白宮官員澄清「假新聞」後,行情立刻反轉下跌。結果過沒幾天,當初的「謠言」卻成為了現實,讓人深信這是川普政府刻意測風向的伎倆。

投資人發出明確警告:央行的獨立性至關重要

現在的問題是,如果川普強行摘掉鮑爾的烏紗帽,整個市場會有怎樣的變化?從昨夜投資人的反應來看,肯定不會有什麼好光景。就在彭博社報導川普可能解僱鮑爾後的半小時內,標普500指數下跌1%,彭博美元即期指數重挫1.2%,30年期美債殖利率竄升10個基點。

投資人透過真金白銀發出明確警告:央行的獨立性至關重要,否則控制通膨的承諾將失去公信力,通膨預期的變化也將左右金融資產的定價,影響範圍擴及全球,因為美元、美債是整體金融市場的基石。

彭博經濟研究首席美國經濟學家Anna Wong表示,如果川普真的解僱鮑爾,最終將導致經濟成長放緩、失業率上升和通膨頑固。

川普:不太可能撤換鮑爾,除非他有欺詐行為

正當市場為此傳聞沸騰之際,川普出面滅火,表示自己不太可能撤換鮑爾,除非他因為欺詐行為而不得不離開,意有所指暗示聯準會總部裝修費用超支問題,川普及其盟友最近緊盯本案,試圖以此作為解僱鮑爾的「正當理由」。

根據《聯邦儲備法》第10條規定,聯準會理事會成員(包括主席)可因為「正當理由」被撤職,但費用超支是否足以構成罪名,將是未來可能對簿公堂的法律攻防課題。

儘管川普為撤換鮑爾的消息急踩剎車,但也不忘批評這位「Mr. Too Late」,他抱怨鮑爾總是太慢行動、表現差勁,「幸好約8個月的時間就能換人,我們會挑個出色的人選;聯準會主席是最簡單的職務之一,只要具備常識就能勝任。」

川普換掉鮑爾 就能如願降息嗎?

鮑爾的聯準會主席一職是由川普在首任總統期間親自提名,如今因為遲未降息而觸怒龍顏,但貨幣政策是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拍板,成員包括7位聯準會理事與12位地區聯準銀行總裁,其中12位擁有投票權。

這意味著,川普光是撤換聯準會主席,仍然無法解決他和聯準會的矛盾,必須說服其他票委支持降息才能遂其所願。

政治干預央行 終以經濟災難收場

政客通常希望降低利率,藉此減輕消費者和企業的借貸成本,央行總裁則必須維護物價穩定,兩者立場不同時有所聞,然而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一旦國家領導人插手干預央行,最終都是以經濟災難收場。

伯恩斯(Arthur Burns)是位備受尊崇的經濟學家,他在1970年獲得美國時任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任命聯準會主席,並以抗擊通膨聞名,但歷史學家認為,伯恩斯後來變得過於熱衷討好總統,儘管通膨日益攀升,尼克森在1972年連任競選前迫切希望維持低利率。

研究人員曾在2006年《經濟展望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指出,「來自尼克森錄音帶的證據清楚表明,總統直接和間接地向伯恩斯施壓……要求他在1972年大選前採取擴張性貨幣政策。」

到了1970年代末,惡性通膨的情勢已經失控,部分原因是伯恩斯在當時不願升息。自此之後,雷根(Ronald Reagan)及入主白宮者都會避免公開批評聯準會,今時今日的川普顯然成了特例。

土耳其的血淚教訓

無獨有偶,土耳其總統艾爾段(Recep Tayyip Erdogan)是近年更極端的案例之一,當這個發展中經濟體同時面臨成長放緩和通膨升溫的雙重威脅時,他解僱了以升息抑制物價上漲的央行總裁阿格巴爾(Naci Agbal),此舉引爆土耳其里拉兌美元匯價狂貶,股市也在一夕之間崩盤。

艾爾段當時聲稱,透過降低企業借貸成本,降息將可減少通膨,這一奇特觀點顯然違背了經濟原理。
後來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土耳其通膨率在2022年飆升至72%,里拉兌美元貶值約60%,加劇經濟困境和民眾不滿,惠譽在2022年將土耳其國債評級下調至B級,迫使艾爾段不得不回歸正統貨幣政策,在2023年任命的經濟團隊實施升息。

英國央行的獨立性成為典範

根據市場人士觀察,英國央行近年的獨立性是成功典範,這家全球歷史第二悠久的央行成立於1694年,長期以來一直向王室和英國財政部彙報。

「選舉會影響利率決策的性質和時機。」英國央行前任總裁金恩(Mervyn King)曾在2017年寫道,「1991年我作為首席經濟學家加入英國央行時,利率顯然可能在任何一天的任何時候發生變化。」

到了1990年代初,英鎊的波動性越來越大,大規模匯市干預收效甚微,驚慌失措的政府信譽掃地。1992年,英鎊兌美元匯率暴跌,英國經濟遭受重創。

為了提振投資人信心,英國新一屆工黨政府於1997年賦予了央行獨立設定利率的權力,激勵英國股市飆升,公債殖利率的隨後的幾年內下降。

曾經與人合著關於聯準會獨立性歷史的投資經理斯賓德爾(Mark Spindel)表示,那是一個更進步的左翼政府,但此舉讓他們能夠與某些決策保持距離,「當他們消除來自首相的壓力時,股票和債券市場投下了巨大的信任票。」

本文由風傳媒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