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勢論勢-川普要靠關稅重振美國製造業,這個想法有多天真?
(2025/08/21)
•作 者:風傳媒

作者:林彥呈

美國總統川普嘴上說要重振製造業,並且認為關稅就是解藥之一,只是截至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看到美國製造業回春的跡象,至少在川普第二任期的大部分時間內,與這產業相關的經濟活動都在萎縮。

不久之前,蘋果宣布將在投資美國5000億美元的基礎上加碼1000億美元,這讓川普喜上眉梢,並且洋洋得意細數自己近期的招商功績,台積電、輝達、美光都被他點名一輪。

但在光鮮亮麗的公告背後,隱藏著一個步履蹣跚的產業,外界認為這些投資承諾與天文數字,可能只是為了安撫總統,最後或許也不會實現。

關稅水準創近百年最高紀錄

根據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的月度調查,美國製造業活動從3月到7月持續萎縮,製造業PMI最新值為48,低於50的榮枯線。

目前所有進口商品的實際平均關稅稅率約為18%,遠遠高於去年的2.3%,並且創下1930年代以來的最高水準。

一些經濟學家示警,最新的關稅措施並不足以讓當地企業復甦。例如,韓國、歐盟和日本等美國主要貿易夥伴都面臨15%的關稅,低於川普曾經威脅的25%∼30%水準。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高級顧問William Reinsch表示,關稅夠高的話可以恢復一些紡織品的生產,但可能不足以大幅鼓勵汽車和鋼鐵額外生產,顯而易見的候選者是那些勞動力生產成本佔比較小、投入材料可在國內或附近來源獲得的產業。

川普政策搖擺不定 企業難做決策

《華爾街日報》指出,川普貿易戰的不可預測性,迫使企業無法做出大規模資本投資的決定,例如將工廠從亞洲遷至美國,其他因素也對相關產業造成衝擊,包括惠而浦、哈雷機車與越野車製造商Polaris,這些具備國內產能的品牌也因需求疲軟、消費者信心不足而收縮生產。

Polaris執行長Mike Speetzen在7月的財報電話會議上指出,消費者現在真的不願意花錢,除非他們真的需要,或者他們很幸運,擁有足夠的財務靈活性。

製造商或許不會大舉裁員,但他們在招募方面採取更為謹慎的態度。前幾天那份讓川普氣噗噗的的就業報告尤其顯示,製造業在5、6月共計流失了2.6萬個工作岡位,7月初步估計再減少1.1萬個職位。

產能回流並非一蹴可幾

即使有些公司確實將生產轉移回國內,但速度究竟有多快仍是個謎,畢竟廠房選址、供應鏈重組往往需要多年時間,製造商也很難找到所需的美國工人,新工廠可能還得面臨鋼鐵、銅和鋁價格上漲的局面,因為川普對這些產品都加徵了關稅。

萬神殿宏觀經濟公司(Pantheon Macroeconomics)的美國經濟學家Oliver Allen將美國製造業比喻為一個30年沒去過健身房的人,「要讓他馬上舉起100磅的鐵塊並不容易。」

白宮強調,今年以來已有近2兆美元的製造業相關項目宣佈落地,其中包括近80個項目,涵蓋工廠、資料中心和液化天然氣設施等。然而,加拿大皇家銀行資本市場(RBC Capital Markets)經濟學家Mike Reid提醒,這些大型項目從選址到投產,往往以年為單位計算,而非幾個月或幾個季度就能完成。

更何況,許多美國製造商仍依賴全球供應鏈採購零件與原物料,高關稅雖然可能削弱外國競爭對手,卻也同步推升本土企業的生產成本。

ISM執行長Tom Derry指出,那些無法將額外成本轉嫁給買家的製造商,已經感受到壓力。

不過他也舉出一個樂觀的理由,最新的ISM調查於7月第三週結束,在此之前川普政府正好與日本、歐洲與南韓達成15%關稅協議,「大多數製造商說他們可以承受15%的關稅,這基本上是一次性漲價。」  

本文由風傳媒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