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樹的長成大約需要四年左右的時間, 而咖啡主要分成兩類, 一為Arabica, 一為Robusta。前者主要生長於西半球的熱帶高地區域,擁有較為溫和香醇的口感, 且抵抗病蟲害的能力較後者為弱, 價格因此相對較高; 後者主要的生長區域則落於非洲與亞洲的低海拔熱帶區域, 口感不若前者溫潤, 價格相對較低,較常用來作為即溶咖啡。咖啡果實的初步加工方法可以分為兩類, 一為日曬法(dry method),一為水洗式(wet method)。前者是將咖啡果實於日光下曝曬, 每日翻動數次, 這樣的過程大概需要幾週的時間,直到果實的溼度低於11%即可。後者則是先將果實與外殼分離, 再進行發酵處理, 最後則用清水洗過, 然後再以機器或在陽光下曝曬等方法將之溼度降於11%以下即可。
果實經過初步加工處理後, 接著就須進行所謂的輾磨或是去殼處理, 該階段主要是為了將咖啡豆外殼一層類似羊皮紙的薄膜消除; 緊接著的則是磨光階段,透過為了賣像而進行的磨光過程, 將可使咖啡豆的外觀更具吸引力;,最後則是將咖啡豆分別等級的階段。在上述步驟一一完成之後, 咖啡豆也就成為所謂的「綠咖啡」(Green Coffee),此時便可對綠咖啡進行包裝與運送。
咖啡產于赤道兩旁南北緯 20 度的熱帶地區,全球年產量約 600 至 700 萬噸之間。以國際咖啡組織 2004 年指導價格為基礎,全世界咖啡年貿易總額約 700 億美元,而根據源自義大利的資料分析,國際咖啡產品的零售總額為 1400 億美元。主要生產國有巴西(佔 34% )、越南(佔 13% )、哥倫比亞(佔 9.4% )、印度尼西亞(佔 5% )。中國的雲南、海南出產咖啡。
世界咖啡消耗量大約比可可和茶葉各大兩倍左右。世界咖啡消費量以每年 1.5 %的速度增長,而特種咖啡,如烘焙咖啡的增長速度卻達 8 %。
巴西是世界最大的咖啡豆生產國,因此在其四月至八月的收成期間內,尤其是六月至七月間,價格出現低點的機率很高,之後通常會逐步回穩,隔年的一月至二月間達到高點,這是因為北半球的冬季為咖啡豆最大的消耗季節。但從過去資料顯示在巴西咖啡收成期間發生霜害或乾旱的機率也很高,如果發生災害往往促使價格快速上揚。即使在這段期間內巴西或其它中南美洲生產國預期發生霜害的機率不高,此時買進咖啡豆期貨的風險還是比放空來得低,因為有時市場上會謠傳有關霜害或者是災情誇大的消息,在證實之前常常會大幅拉升咖啡豆的價格。根據咖啡豆生產國精算,每磅咖啡豆售價要在一美元以上,咖啡農才有利潤,因此咖啡豆價格回挫到一美元以下,咖啡豆生產國就開始緊張。這半世紀以來,每逢豆價跌破一美元關卡,咖啡豆生產國就會祭出「封豆入庫」計畫,也就是說當局籌措一筆資金,搜購市面上過剩咖啡豆,封存於大倉庫內,以減少流通的咖啡豆,據此拉抬咖啡豆價格,相當有效。
咖啡豆又可加工製成即溶咖啡(INSTANT SOLUBLE COFFEE),具備即沖即飲以及方便儲存攜帶的功能,受到大眾市場的歡迎;一般以三合一咖啡為大宗,內含為咖啡、奶精粉及糖;另外也有推出二合一咖啡(咖啡、奶精粉)。
咖啡粉製程:咖啡豆-->烘焙-->研磨-->萃取-->香味回收-->濃縮-->乾燥-->過瀘-->貯存。
即溶咖啡製程:

(圖片資料來源:超級集團公開說明書)
全球三大即溶咖啡品牌為為雀巢、卡夫食品(Kraft)旗下的麥斯威爾,以及超級集團(91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