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司簡介
1.沿革與背景
公司成立於1967年,由已故董事長吳火獅先生等發起,並由日商東麗株式會社與三菱商事會社共同投資。現由吳東昇接任,並隸屬於新光集團。
由於台灣聚酯產業因大陸化纖業的大量擴充,造成產銷失衡,加上紡織業外移與石油價格高漲,使紡織纖維經營困難。面對外部競爭,公司的三條棉聚合產線轉型,二條轉為瓶用酯粒,另一條為特殊棉產線,聚酯材料應用領域,則透過轉投資子公司方式,成功跨入太陽能背板用膜、增亮膜、離型膜、保護膜、TAC 膜等光電關鍵材料生產。
2014年,公司經營模式已逐漸跳脫傳統紡織領域,致力於機能性、高獲利及綠色產品,並透過轉投資子公司,將生產鏈轉往高附加價值產品,成為光電、汽車及電子產業的材料供應商。
2.營業項目與產品結構
公司主要產品分為化纖和塑膠和光學膜三大類,產品包括半延伸絲、聚酯原絲、聚酯全延伸絲、聚酯棉、聚酯加工絲、工業用紗、聚酯粒、瓶用酯粒、寶特瓶、寶特瓶瓶胚、工程塑膠、光學薄膜、聚酯薄膜、聚酯膠片等產品。
2018年,公司營收比重為聚酯事業佔77%,光電事業佔16%,金融證券佔6%。
(二)產品與競爭條件
1.產品與技術簡介
PTA/MEG為主要原料,酯化聚合成聚合體,押出切粒,經紡絲捲取成聚酯絲,經延伸、起皺裁切後成聚酯棉,經固相聚合押出切粒成瓶用酯粒,經熔融押出可製成聚酯薄膜,經與其他配料混合可製成工程塑膠。


圖片來源:公開說明書
2.重要原物料及相關供應商
公司產品原料PTA、EG主要供應商分別為:
PTA:中美和、台化、英威達遠東石化、AMOCO
EG:中纖、東聯、南亞、BASF、DuPont、東展
3.產能狀況與生產能力
公司工廠包括桃園廠、觀音廠、中壢廠、大陸杭州廠、泰國廠。其中杭州廠主要生產工程塑膠及聚膠片,泰國廠則生產瓶用酯粒。
(三)市場需求與銷售競爭
1.產業結構與供需
台灣聚酯廠日產能合計為11,320 噸(以開工率 70%,345 天/年)計算,PTA 需求為234萬噸/年,MEG 需求為930萬噸/年。2018年 PTA國內產能為330萬噸/年,MEG國內產能為215萬噸/年,可滿足國內需求。

2.銷售狀況
(一)化纖產品方面:衣著用纖維主要配合運動品牌市場的成長,將持續擴大產能,成為2012年重點策略目標。工業用紗方面,開發的HMLS紗已獲歐、美、日等多家國際輪胎大廠認證通過。短纖方面,研發完成的差異化產品:「抗起毛毬」、吸溼排汗棉、大中空棉及四孔高彈性螺旋棉,4T 柔軟棉,皆已推向市場。其中Low-Pilling 國內外紗廠用量已大量增加使用中,四孔高彈性螺旋棉新光合纖於歐洲市場持續擴大。
(二)塑膠產品方面:公司生產瓶用酯粒,除自用外,銷售地區以中東非、日本及台灣內銷為主。在工程塑膠方面,主要用途在於3C產業、汽車零件及家電等。銷售地區以台灣、中國大陸、東南亞、歐洲及印度等地區為主。
3.國內外競爭廠商
瓶用酯粒競爭者:南亞、遠東新、Mitsui Chemical等。
聚酯棉競爭者:宜進、南亞、南紡、遠東新等。
聚酯絲競爭者:力麗、中纖、宏洲、宜進、南亞、南紡、遠東新等。
(四)財務相關
1.主要轉投資事業
公司轉投資公司發展狀況如下:
1.友輝光電:成立於2003年,主要生產光學膜(聚光片、稜鏡片、增亮膜),主要以增亮膜為主,台灣廠以供應台灣及大陸市場需求為主,並以全球市佔率20%為目標。2010年5月正式投產,2011年7月轉上櫃掛牌,代碼為:4933。
2.新輝光電:成立於2006年,以精密塗佈技術為平台,於PET薄膜及TAC 薄膜的兩種基材上,發展各類PET/TAC 的機能性薄膜,公司在新竹科學園區的竹南基地建立無塵室生產廠房及設置精密塗佈的生產線,客戶以TFT-LCD 等電子產業及軟性電子產業為主。
3.達輝光電:於2006年6月併購德國LOFO公司,同年11月在台灣成立達輝光電,以利用LOFO所擁有之技術團隊生產TAC膜,供應國內偏光板產業所需TAC膜。2013年11月登入興櫃。
4.新科光電:成立於2004年,主要生產光學級薄膜。2012年在中科投資120億元,投入LCD上游背光模組基材、高階機能膜、太陽能膜組材料及綠色節能材料等。公司計畫2013年年底登錄興櫃。


圖片來源:公司網頁 http://www.shinkong.com.tw/ch/products/products.asp?top_level=57
另外,在金融事業方面則持有大台北銀行及新光證券。
2.土地資產
公司在北台灣擁有14.5萬坪土地,分別為桃園中壢、大溪、八德、觀音、新屋等土地,取得成本很低,該土地價值均未作重估。
2014年, 公司處份松江大樓以及大陸杭州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