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中全面投資協定公布主要內容,惟各界疑慮中方是否將確實履行
法媒報導歐中全面投資協定的三個潛在風險
去(2020)年12月底歐盟與中國簽訂歐中全面投資協定,嗣於本年1月23日公布協定主要內容,歐盟執委會與法國政府雖樂觀推崇其好處,但並未能消除各界對中方是否將確實履行承諾的疑慮。法國回聲報(Les Echos)日前分析評論下列3個風險,並引述法國諺語「諾言只約束守信者」,警告歐洲須謹慎因應。
風險一 : 投資保障的法律缺陷 該協定歷經長達7年的談判,卻未納入任何有關投資保障的具體機制,歐洲談判代表無法說服中方設立類似歐盟與加拿大雙邊協定中的裁判法庭,以處理一企業與一國間的爭端,此議題目前暫延至2022年討論。
爰在此之前,若有一歐洲跨國企業與中國政府發生爭端,僅能透過歐盟27個會員國各自與中國的雙邊協定作為相關爭端協調的基礎。倘發生爭端,協定所稱之由”尋求補救的一方選擇解決爭端的論壇”,用詞相當模糊,綜觀目前主要途徑僅有世界銀行(WB)、聯合國或國際商會(ICC)等之附屬法庭。法國智庫-蒙田研究所(l`Institut Montaigne)亞洲事務顧問Francois Godement指出,目前無相關裁判法庭,如遇爭端,僅有各自指定專家名單,透過歐盟與中方年度經濟會談的工作小組尋求解決,協調程序的政治化將遠大於法律公正性。
風險二: 勞工權的模糊承諾 有關批准國際勞工組織(ILO)的基本公約事,中方僅模糊承諾將“持續致力?取批准”尚未批准的第29號(強迫勞動、1930年)及 第105號(廢止強迫勞工、1957年)等兩項公?。法國政府和歐盟執委會均意識到該項條文無法解決中國新疆維吾爾族或香港的人權問題,歐盟離堅定促使中方承諾讓步的目標尚遠,報導並舉例歐盟與施行民主制度的南韓簽署自由貿易協定( FTA)於2015年生效至今,日前一份專家小組報告調查指出南韓仍未能確實履行其勞工公約相關承諾,因此歐盟也不宜對中國大陸懷抱不切實際的期望。
風險三 :市場開放的程度不明 歐盟執委會尚未公布上述協定附錄有關雙方開放市場的承諾細項,僅有專家表示中方在製造業,包括汽車與基礎原料等部門做出重大承諾(註:歐盟在大陸投資半數以上為製造業)。服務業方面,中國僅開放其電信市場(雲端服務)、金融服務、私人醫療保健、環保服務以及空運相關務(電腦預訂系統)等的一部分。此外,中方承諾,歐洲企業在大陸設立公司,不會強制指派任何中國籍主管,不會強制技術轉移的投資要求,也不須建立合資企業。(資料來源:經濟部國貿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