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呼籲鋰礦業者需接受新技術,以助生產效率及避免生態環境惡化
碳酸鋰(lithium carbonate)為當今製造電子產品中最重要的原料之一。業者指出,在2015年至2018年間,碳酸鋰價格上漲三倍,成為史上最極端的價格飆升,顯示市場面臨廣大需求。
當生產業者爭先恐後提高產量,環保人士批評,傳統生產技術正對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在一般礦石的開採過程,在加工金屬時,需要使用大量化石燃料,因此該技術對生態造成影響極大。當前在碳酸鋰生產產業蓬勃發展的玻利維亞、阿根廷和智利三國,該技術皆受到嚴格檢視與審查。另外,在傳統開採技術中,亦需使用大量水資源,使當地居民擔心供水問題。
由澳洲墨爾本Monash University教授Huanting Wang領導的國際研究小組最近於《自然-材料科學》(Nature Materials)雜誌發表指出,該組已研發一種透過合成膜(synthetic membranes)過濾鹽水的鋰礦技術,將可提高生產效率,並藉由降低化石燃料與水資源使用,而達到產業永續發展。
位於美國加州的科技公司Lilac Solutions也開發一種直接萃取技術,採用離子交換方式,吸收鹽水中的鋰,可在數小時內提煉碳酸鋰;其生產率遠高於傳統水蒸發技術耗時數月工程。該公司更在今年獲富豪Bill Gates的資助,已籌集1450萬英鎊將持續進行產業開發投資。
未來10年,電動汽車市場預計將以每年29%的速度增加,人們對電池與鋰組件需求將更快速增加。以上創新技術便可因應日漸增加的需求,以避免碳酸鋰原料再次高漲的風險。
專家仍提醒,新技術研發不等於商業上將被廣泛利用。在鋰市場上,即使在大型生產商中,新技術商業化的成功率也不高。因此,該產業業者必須學習接受新技術,除有助於生產效率,更能進一步協助避免生態環境惡化。(資料來源:經濟部國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