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DJ新聞 2025-08-01 06:15:36 記者 黃文章 報導
倫敦金屬交易所(LME)3個月基本金屬期貨7月31日全面下跌,受紐約期銅大幅修正的拖累。期銅下跌1.3%至每噸9,607美元,期鋁下跌1.8%至每噸2,562美元,期鉛下跌1.2%至每噸1,969美元,期鋅下跌1.2%至每噸2,762美元,期錫下跌2.2%至每噸32,685美元,期鎳下跌0.9%至每噸14,950美元。7月份,鋅價上漲0.8%,銅鋁鉛錫鎳分別下跌2.7%、1.4%、3.5%、3.2%、1.2%。
紐約商品期貨交易所(COMEX)9月期銅7月31日收盤下跌22%至每磅4.3545美元,創下歷來單日最大跌幅,因美國對銅製品徵收50%的關稅,但不包含銅礦與精煉銅等原料。
道明證券的資深商品策略師丹尼爾‧加利(Daniel Ghali)表示:「在一個交易日內,白宮關於銅關稅的公告抹平了紐約與倫敦兩地的銅價差。」英美資源集團執行長鄧肯‧萬布拉德(Duncan Wanblad)表示,「我們實際上看到的是對一個巨大套利空間的短期修正。」
川普政府宣布8月1日起將對銅管與電線徵收50%關稅,由於未將銅原料(如礦石、精礦和電解銅)納入關稅範圍,這項新政策將大幅低於川普最初所威脅的全面性徵稅方案。消息導致紐約期銅價格盤中一度大跌17%,但收盤縮減跌幅僅下跌1.4%。
倫敦券商Panmure Liberum分析師湯姆·普萊斯(Tom Price)表示:「在川普對銅進口關稅政策的史詩級大轉彎之後,市場目前正忙於大幅下修精煉銅的價格。」他認為:「一定是終於有人讓川普明白,美國經濟根本無法承受這場新的貿易衝擊。」
美國總統川普在7月初預告這項關稅,暗示它將適用於各種類型的銅,從礦場與冶煉廠生產的電解銅到電線及其他成品皆涵蓋其中。然而在白宮發布的公告中,政府表示該關稅將自本週五起僅適用於銅管、銅管件及其他半成品銅製品,以及那些大量使用銅來製造的產品,包括電纜與電氣元件。
該項關稅將排除銅廢料、銅精礦、粗銅、電解銅與陽極板,這些都是銅礦與冶煉廠的主要產品之一。這一舉措實際上是對智利與秘魯的利多,兩國是全球最大的銅礦生產國,同時也是美國的主要供應來源。銅是全球消耗量第三大的金屬,僅次於鐵與鋁。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的數據,美國約有一半的銅仰賴進口,其中大多數來自智利。
川普政府表示,這項新的關稅措施——繼美國已對鋼鐵與鋁材徵收50%關稅之後——旨在提振國內產業,並解決「貿易失衡」問題。但專家警告,這些關稅可能推高從建築材料到電子產品等各類產品的價格,因為這些產品都使用到銅。
美國白宮的公告表示,為了消除進口半成品銅產品、高度加工銅衍生產品及某些銅衍生品對美國國家安全的威脅,以下措施將於2025年8月1日(星期五)開始實施,除非另有說明。對進口至美國的下列商品將課徵50%的額外從價稅(即關稅):半成品銅產品與高度加工銅衍生產品,包括:銅棒、銅桿、銅線、銅板、銅帶、銅箔(包括純銅與銅合金);銅管與銅配件;銅絕緣導體與電纜;含銅的零組件與系統,如電氣連接器、電機零件、冷卻元件、變壓器繞組等。
公告表示,對來自與美國簽署互惠銅貿易協定之國家的商品,可免除50%關稅;惟須由美國貿易代表認定該國採取有效措施應對全球銅產能過剩與不公平貿易行為。美國貿易代表應不定期重新評估相關國家之資格。商務部部長可建立一項排除程序,使國內利益相關者可申請特定產品之關稅豁免,條件為:該產品於美國無商業上可得之國內供應;或者關稅之施加將對美國國防或關鍵基礎設施造成重大不利影響;商務部應設立明確程序與時間表審查並裁定豁免申請。
美國智庫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瓦赫巴戰略競爭研究所全球研究員馬克‧布希 (Marc L. Busch) 此前報告表示,美國與全球市場對銅的需求極高,因為銅是人工智慧(AI)技術、數據中心及其他前沿科技的關鍵材料。預計到2050年,全球銅需求將增長75%。
報告指出,美國開發新銅礦的速度極為緩慢。根據標普全球(S&P Global)的報告,美國的銅礦項目平均需要29年才能開始投產,全球排名倒數第二,僅比尚比亞(34年)快。聯邦土地上的繁瑣許可程序和高風險訴訟讓投資者卻步,儘管美國的銅礦儲量與加拿大與澳洲的總和相當。提高基礎設施投資與電力供應才是解決之道,而非關稅。
報告指出,美國只有2座主要銅冶煉廠、1座再生銅冶煉廠和17座精煉廠,這使得美國無法在銅供應鏈的下游環節競爭。事實上,全球97%的銅冶煉與精煉產能由中國控制,完全與中國脫鉤難以符合現實。美國對銅的進口依賴度正快速上升,1995年,美國進口的銅僅佔需求量的10%。如今,這一比例已經增至50%;預計到2035年,將進一步增至2/3。
(圖片來源:MoneyDJ理財網資料庫)
*編者按:本文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精實財經媒體》、編者及作者無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