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主要城市
日本的首都是東京都,東京都23區人口至2012年中約有900萬人,全東京都的人口約有1323萬人,以東京都為中心,包括神奈川縣、埼玉縣、千葉縣的首都?人口約3670萬人以上,成為世上最大的都市圈。日本的皇居、國會議事堂、內閣、最高裁判所、各省廳、各國駐日大使館、大企業的本部、日本銀行、証券公司、百貨商店、報社及電視台都集中在東京。目前在東京特別區內和東京周邊衛星郊縣、已經形成了眾多副都心,亦擁有全世界規模最大、密度最高的郊區購物商圈及高效完善的城市軌道系統,亦是世界上擁有最多財富500強公司總部的城市。
如果將東京23區視為一個都市的話,日本共有12個人口超過一百萬的城市,其中除了川崎市之外都是都道府縣廳的所在地:
2010年 總務省人口統計[158] |
城市 | 行政區 | 區域 | 人口數 | 人口密度 每平方公里 |
1 | 東京 | 東京都 | 關東地方 | 8,949,447 | 14453 |
2 | 橫濱市 | 神奈川縣 | 關東地方 | 3,689,603 | 8414.8 |
3 | 大阪市 | 大阪府 | 近畿地方 | 2,666,371 | 11902.5 |
4 | 名古屋市 | 愛知縣 | 中部地方 | 2,263,907 | 6922.2 |
5 | 札幌市 | 北海道 | 北海道地方 | 1,914,434 | 1700.2 |
6 | 神戶市 | 兵庫縣 | 近畿地方 | 1,544,873 | 2768.2 |
7 | 京都市 | 京都府 | 近畿地方 | 1,474,473 | 1770.0 |
8 | 福岡市 | 福岡縣 | 九州及沖繩地方 | 1,463,826 | 4244.3 |
9 | 川崎市 | 神奈川縣 | 關東地方 | 1,425,678 | 9710.0 |
10 | 埼玉市 | 埼玉縣 | 關東地方 | 1,222,910 | 5450.3 |
11 | 廣島市 | 廣島縣 | 中國地方 | 1,174,209 | 1230.0 |
12 | 仙台市 | 宮城縣 | 東北地方 | 1,045,903 | 1300.8 |
經濟
日本自1960年代末期起至今一直是世界資本主義第二號經濟強國,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在亞洲以至世界位居前茅,同時也是當今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日本經濟高度發達,國民擁有很高的生活質量,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四萬美元穩居世界前列,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從1968年至2009年,日本一直保持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此外,日本還是世界最大的債權國,海外淨資產達到296.3兆日圓。日本經濟的特點包括生產商、供應商和經銷商的緊密結合、強大的企業聯盟和對僱員採用年功序列制與終身僱用制等。
日本經濟自1960年代開始了持續長達30年的高度增長,被譽為「日本戰後經濟奇蹟」。1960年代首相池田勇人提出所得倍增計劃,此後經濟保持平均10%的增長,目前日本擁有的絕大多數世界知名的跨國企業都誕生於這一時期。1970年代初期縱使遇到石油危機,經濟仍有平均5%的增長,到1980年代則平均增長4%。而從1990年代開始,日本經濟趨於不景氣,主要是由於1980年代末的過度投資所造成的資產膨脹,以及證券及房地產市場的「泡沫化」,最終在逾放比過高與日圓不斷升值下,泡沫經濟瓦解。政府改革經濟的努力也沒有立竿見影的成效。2002年2月以來日本經濟的景氣景象一直擴大,創下了戰後最長的景氣復甦期紀錄。
2011年日本國內生產總值高達5.9兆美元,位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4.6萬美元,在世界195個國家中排第12名。日本的第三產業,特別是銀行業、金融業、航運業、保險業及商業服務業對GDP貢獻最大,佔全國GDP逾70%。首都東京不僅是國內第一大城市和經濟中心,更是世界上最大工商城市和全世界生產總值名列第一的城市,同時也是世界頂級的金融、航運和服務中心。
二戰後,以電子電器產業和汽車工業為代表的製造業高速發展。日本三菱是世界上僅次於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的超級企業財閥,2013年世界五百強企業中上榜的62家日本企業當中,就有5家屬三菱旗下。日本著名的電子電器和高科技產品製造商包括索尼、松下、佳能、夏普、東芝、日立等公司。汽車工業方面,日本汽車的生產量位全球第三,僅次於美國和中國[217],其中豐田、馬自達、本田、日產等公司的產品暢銷全球。此外日本亦擁有世界上存款總額最龐大的金融機構-郵貯銀行 。三菱UFJ金融集團、瑞穗金融集團和三井住友金融集團在世界金融界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全球最大的海外貸款業者,而東京證券交易所也是僅次於紐約證券交易所的世界第二大證券交易所。
日本經濟自1960年代開始了持續長達30年的高度增長,被譽為「日本戰後經濟奇蹟」。1960年代首相池田勇人提出所得倍增計劃,此後經濟保持平均10%的增長,目前日本擁有的絕大多數世界知名的跨國企業都誕生於這一時期。1970年代初期縱使遇到石油危機,經濟仍有平均5%的增長,到1980年代則平均增長4%。而從1990年代開始,日本經濟趨於不景氣,主要是由於1980年代末的過度投資所造成的資產膨脹,以及證券及房地產市場的「泡沫化」,最終在逾放比過高與日圓不斷升值下,泡沫經濟瓦解。政府改革經濟的努力也沒有立竿見影的成效。2002年2月以來日本經濟的景氣景象一直擴大,創下了戰後最長的景氣復甦期紀錄。
2011年日本國內生產總值高達5.9兆美元,位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4.6萬美元,在世界195個國家中排第12名。日本的第三產業,特別是銀行業、金融業、航運業、保險業及商業服務業對GDP貢獻最大,佔全國GDP逾70%。首都東京不僅是國內第一大城市和經濟中心,更是世界上最大工商城市和全世界生產總值名列第一的城市,同時也是世界頂級的金融、航運和服務中心。
二戰後,以電子電器產業和汽車工業為代表的製造業高速發展。日本三菱是世界上僅次於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的超級企業財閥,2013年世界五百強企業中上榜的62家日本企業當中,就有5家屬三菱旗下。日本著名的電子電器和高科技產品製造商包括索尼、松下、佳能、夏普、東芝、日立等公司。汽車工業方面,日本汽車的生產量位全球第三,僅次於美國和中國[217],其中豐田、馬自達、本田、日產等公司的產品暢銷全球。此外日本亦擁有世界上存款總額最龐大的金融機構-郵貯銀行 。三菱UFJ金融集團、瑞穗金融集團和三井住友金融集團在世界金融界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全球最大的海外貸款業者,而東京證券交易所也是僅次於紐約證券交易所的世界第二大證券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