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實新聞 2012-03-15 11:31:38 記者 鄧寧 報導
韓美自由貿易協定(FTA)今(15)日起生效,政府點名與韓國產業結構相似的紡織、機械等產業銷美恐受衝擊;惟根據紡織所整理資料顯示,台灣紡織品去年出口金額創下十年新高,並以出口布料為主,送至海外成衣加工區進行縫製,故仍以中國與東南亞出口比例最高,合計佔比在6成以上,美國佔比不到1成。紡織所分析師劉育呈建議,除了業者應繼續提升與國際品牌之連結外,政府也應儘快與東協國家簽訂FTA,以維持台灣紡織業者扮演中間原料供應商的優勢。
根據財政部統計處海關進出口貿易概況資料顯示,2011年台灣紡織品出口值達到127億美元,較2010年同期增加14億美元,成長12.5%,且創下十年來的新高;進口值亦較2010年成長22.9%,為35.7億美元;創匯金額為91.5億美元,較2010年同期增加8.9%。
分析數字背後的意義,紡織所指出,台灣業者不斷精進研發、提升紡織品品質,至今已成為全球機能性紡織品重鎮,故出口單價也能維持上升趨勢,近兩年紡織業的單價成長率分別為17.8%與22.2%。
但與此相對,去年紡織業出口量卻出現7.7%的負成長,主要原因為原物料價格高漲、採購商下單量縮手之故;惟劉育呈還點出,去年出口量的負成長,主要來自於上游纖維與紗線(原絲、加工絲)的衰退,幅度遠大於中游的布料,顯示台灣上游供應在「量」上的優勢有被取代之疑慮。
若從產品別來看,包括纖維、紗線、布料、成衣、雜項紡織品等,去年各產品的出口金額皆較2010年成長,且貢獻主要來自於佔出口金額達6成的布料,顯示織布業的供應優勢仍然存在。
其實布料佔比高與出口地區頗有關連,因亞洲主要的成衣加工區分布於中國大陸與東南亞地區,故台灣的布料係出口至該地進行成衣縫製,去年台灣出口至中國佔比達33.6%、東協國家則為29.8%;但就趨勢來說,劉育呈指出,東協的出口金額成長相當快速,反應了中國勞工薪資成長、亞洲成衣供應鏈正往東南亞轉移之現況。
事實上,台灣紡織業者也明白此現況,上中游業者除了更積極往高端產品開發外,也有業者如力鵬(1447)轉向發展實體通路與品牌通路,下游成衣業者聚陽(1477)、儒鴻(1476)、台南(1473)等也都加速在東南亞的產能布局。
紡織所建議,台灣紡織業為出口導向產業,容易受到全球景氣及環境的影響,政府應儘快與東協國家簽訂FTA,以維持台灣紡織業者扮演中間原料供應商的優勢;而基於休閒及戶外運動的興起,台灣的機能性紡織品實為進入新市場的一大利基,如何利用此優勢,值得產官學界共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