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實新聞 2009-12-01 07:42:40 記者 楊喻斐 報導
驅動IC封測廠頎邦科技(6147)獲得日本大廠訂單再下一城!頎邦宣布與日本三井金屬鉱業株式會社旗下之子公司MCS合作,將生產驅動IC封裝所使用的Chip-On-Film(COF捲帶式封裝)用軟板,未來日本三井集團將其日本COF軟板之部份製程移轉至頎邦生產。
台灣市場COF軟板供給無法自給自足,三井集團與頎邦兩家公司合作,可以彌補供給缺口,並且提高台灣TFT-LCD整體的競爭力。對三井集團而言,部份製程移轉台灣,可降低生產成本,並藉由本土化,來擴大台灣市佔率;頎邦亦可經由合作,將業務擴展至COF軟板,提供客戶更完整的全方位服務,可創雙贏的局面。
台灣COF封裝業者包括頎邦、飛信(3063)、南茂、矽品(2325),除了要因應台灣驅動IC客戶的需求外,也提供日、韓驅動IC客戶代工服務。台灣總體COF封裝月產能,加上頎邦轉投資大陸之頎中,約為二億顆,遠大於目前自製COF軟板產能,現階段的供應缺口需仰賴自國外進口。
台灣最早的COF軟板供應商為楠梓電(2316)之亞洲微電,但因投入過早,不堪長期虧損,已於兩年前忍痛淡出市場。另外曾有 好邦 及 晶強 二家加入此行業,但皆因無具體成果而相繼被轉賣至 景碩 (3189)和 旭德。
目前台灣較具規模的供應商有兩家:一為金仁寶集團投資的欣寶,另一家則是日本住友集團(Sumitomo)與長華合資的台灣住礦電子。台灣本土COF軟板之月產能合計約為一億四仟萬顆。
TCP與COF皆為軟板式的驅動IC封裝技術,但是二者結構不同。TCP內引腳間距的極限為40微米;COF則無此限制,目前已量產之最小間距為25微米。TCP早期廣泛使用於大小面板。近年來,在成本及間距的雙重壓力下,小面板之驅動IC已改以COG(無需使用軟板)的方式進行,而大面板TFT-LCD則由TCP轉至COF,僅有PDP TV仍然使用TCP的封裝技術。
當TCP仍為驅動IC之主流時,三井集團的全球市佔率曾經高達一半以上。然而在TCP轉換至COF的過程中,韓國挾集團面板產業之助,軟板供應商快速崛起,已取代日本成為COF軟板最大產出國家。近年來日幣升值以致日商生產成本增加,再加上日本驅動IC客戶日漸勢微,皆壓抑了日系COF軟板廠商的相對競爭力。
據了解,三井集團的市佔率近年來雖然下滑,但以設備產能觀之,三井集團仍居業界數一數二領先群的地位。COF軟板製程所使用之材料及設備仍掌握在日本供應商手中,三井集團的市佔率雖然不如以往,但其技術能力仍為業界之佼佼者。